地球在全新世,气候温暖湿润。大约4200-4000BP(BP是考古里面用的时间单位,以西元1950年为起点,比1950年早多少年,就是多少BP),普遍出现了一个寒冷季。此时,埃及、两河流域、印度、希腊都已经出现文明。这次大降温使上述文明逐渐衰落。原因与大范围长期的旱灾有关。
《竹书纪年》里面有“三苗将亡,天雨血,夏有冰”的记载。敦德冰芯显示在4200-4000BP当地气温达到最低。
在这一次降温导致东亚夏季风强度减弱,季风北界南移。
“导致了南涝北旱的环境格局,中原周边地区的农业生产系统都受到影响,比如甘青和内蒙古岱海地区的农业系统受到冷干气候影响而崩溃,良渚和龙山文化则因为雨涝灾害而衰落。而中原地区地势相对较高,这里居民受到的洪涝灾害应该比东南部地势低洼地区的灾害要轻,降温虽然也会对中原地区的农业带来损害,但是还不至于向周边的文明一样达到被毁灭的程度。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以中原的物资相对充裕,而周边地区灾难频发不适于居住的限制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面,本身的自然灾害,中原地区自身的人口增长,以及周围文明不断涌入的避灾人口,都会加剧中原地区的人口压力,人地关系开始紧张,从而导致部落战争规模的扩大,为国家形成奠定基础。这也许就是中华文明在这个时间段这个地点发展到国家水平的气候背景。、
冷期结束后,4000-3500BP这几百年,中华大地经历了一个暖期。因为这一时期与仰韶文化有关系,所以被称为仰韶暖期。按照《夏小正》中记载的物候信息推断,当时的气候应该比现代更暖,自然带较现在北移三个纬度,春季提前半个月左右。敦德冰芯也记载气温在4000BP之后回升,到3700-3500BP达到暖期顶峰,一些洞穴石笋记录也显示类似的结论。”(王亚瑟《用气候解读神秘的夏朝》)
冷期对应的史前考古文化为:仰韶早期文化后段(4899BC-3899BC)
暖期对应的史前考古文化为: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和马家窑类型。
仰韶早期文化只局限于渭河流域上游陕甘小范围内。马家窑文化时期遗址急速发展到黄河上游甘肃青海一带。应当是这种温暖气候导致的。

(张靖制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