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甲骨文之前,我们见到过带有文字性质的符号,有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陶器上的符号、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的陶器上的符号、龙山文化陶寺陶器上的符号,还有贾湖出土的龟铃上也有文字性的符号。这些符号有人认为是文字的雏形。也有人认为这些符号尽管可能有含义但都是孤立存在的,不能联合在一起表意,因此不能算是文字。也有人认为不是文字,只是族徽的标识或制陶人的标记。
 
 
 
 
管怎样定义这些文字性的符号,我们都有理由相信在这些符号和甲骨文之间还应当有一个中间过度性的文字。目前我们的考古还没有发现这样的文字。是根本没有,还是没有留存下来,这是个谜。商之前的夏代会有文字吗?
 
 
 
 
我不知道也没有见到过伏羲用木枝书写的蝌蚪文,不能定论。估计是猜想的。黄帝用毛笔有可能,但写篆文基本上没有可能。
从我收藏的新石器时期的彩陶中,可以看出,彩陶上的花纹已经是用毛笔画的了。上面的符号也是用毛笔写的。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的彩陶中,这种符号较多。马厂类型产生在公元前2500——2000年,距今4000多年。相当于夏代(前2070-前1600)之前。
如果以西水坡45号墓死者为被杀之蚩尤,其年代在公元前4500年左右。按后岗类型为蚩尤、九黎族文化,则半坡类型当为炎帝文化、庙底沟类型当为黄帝文化(炎黄为徐旭生所说之“华夏集团”,应在陕、晋、豫地区)。蚩尤是被黄帝杀的。因此他们所处的时代相同。黄帝的时代大约也在公元前4500左右。距今6500年。
黄帝所处的时代比马厂时代早2000年,马厂时代还是符号时代,黄帝时代肯定不会有篆字。那磨公元前前4500年的黄帝写篆字只能是主观意想了。
 
 
 
根据常识,刻画用的树枝,石条等硬性的笔类工具——我斩且称它们为史前硬笔,肯定会比毛笔之类的软笔出现的早。换句话说毛笔应该是较史前硬笔更先进的书写工具。 一个有趣的问题出现了,在毛笔出现后并且应用了很长时间之后,为甚磨商人又用硬笔刻书呢?商人在甲骨上刻的字几乎全都是占卜及应验效果的文字。这是商人书写文字的全部内容吗?
我的解释是:甲骨上的文字不是商代文字的全部。根据当时的生产力和社会发展水平,文字的使用范围远远不会局限于占卜方面的内容。只是占卜内容在商人看来比较重要,所以刻在了甲骨上,便于长久保存。而其他方面的内容也许就写在了树皮,兽皮,木版等载体上。这些载体易腐,所以没有保存下来。关于书写工具,商人刻甲骨所用的硬笔应当是金属之类的刀具,那时铁器还没有出现,估计应当是铜合金。甲骨硬度为2.5,较难刻。石类的硬度有的比它高,但是不容易做成很尖利的刃状,文字笔画也就刻不很细。只有铜合金具备这种性质。这当然只是个推论,还有待于更多的考古资料的验证。
(待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