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职场故事时事评论 |
分类: 经济评论类 |
一是提升业绩的
需要。微软从1992年在中国成立办事处到现在,进入中国市场近14年的时间里,中国之路阻力重重。和其他跨国企业相比,微软中国一直难用业界说话。陈永
正也承认在中国市场“投入大于产出”,业绩难以达标也是前几任微软中国区总裁难以坐久“宝座”的原因。
微软在中国业绩不理想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盗版,而微软产品盗版的高比例存在,与微软奉行的全球统一价格有关,中国用户负担不起高价格。尤其是,前几年,
微软的“固守产品高价格的同时打击盗版”的策略,引起了广大用户的“众怒”,甚至连一些政府部门也曾公开谴责微软的垄断行为。这种情况下,微软的“垄断”
形象“深入人心”,导致微软在中国发展受挫,在中国政府采购中接连失利。现实逼迫微软“觉醒”,开始彻底改变中国战略。而从全球来看,微软在经过数十年的
辉煌后,开始逐渐趋向平庸,甚至遭遇了增长乏力的挑战,也让微软自身也意识到中国市场的战略重要性。有分析人士认为,此次签约背后的深层含义是微软争取以
更优惠的价格让中国PC厂商支持微软的正版化,也在探索如何在中国市场开拓自己的市场空间。
在推动
从“微软中国”到“中国微软”转变上,陈永正功不可没。陈永正上任后,采取低调务实的做法,不遗余力地试图通过各种方式重塑社会关系,而不是固执的只坚持
打击盗版。频频施展政府“公关”,同时,积极寻找行业联盟伙伴,微软大手笔地向中国软件企业投入“真金白银”,逐步得到政府部门的认同。同时,他积极向总
部“公关”,让总部理解只有为中国改变才能赢得中国市场。事实上,陈的几位前任也意识到了微软在中国的种种问题,也试图让微软总部相信理解中国策略。但
是,只有陈永正解决得更圆满。据了解,陈永正与与总部联络更加紧密。他在过去两年多,平均每月到微软总部一次。
而且,企业市场和个人市场不同,向企业市场拓展中,微软已经由原来产品驱动型转向服务驱动型转变,需要与用户更贴近,但也要借助合作伙伴来实现。微软要拼命拉拢合作伙伴,扩大“群众基础”。在国内,微软通过合纵连横,与浪潮、创智、中软、神码等多家本土行业软件企业结成战略合作关系,目的是将.NET推进到各个领域。显然,微软希望在“与中国软件业共同成长”的旗帜下,通过合作伙伴带动企业客户。
微软中国也在改变中,也获得了收获:在过去的一年中微软中国获得了38%的增长,成为全球子公司中增长最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