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赵怡凌
赵怡凌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2,131
  • 关注人气:179,24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慈善捐助者缘何频频遭遇“道德绑架”?

(2007-08-29 09:29:23)
标签:

时事评论

邵建波

王明殿

慈善捐助

索捐

道德绑架

评论

分类: 社会评论类
 

慈善捐助者缘何频频遭遇“道德绑架”?

先是慈善狂人邵建波遭遇众多人索捐导致其母被逼吐血,现在,青岛慈善家王明殿不堪索捐之扰,直陈感觉后悔和恐惧。

http://s2.sinaimg.cn/orignal/4b261c30886a5a5e0dbb1

据信息时报报道,“王明殿,你这个骗子!没有钱你还上什么电视,还吹自己是什么慈善家?!”一位来自大连的妇女,在向青岛慈善人士王明殿索捐无望之后,守在王明殿的小饭馆前声嘶力竭地哭喊着。这是王明殿最近遭遇的“索捐”事件中的一个。王明殿有一个小本子,一一记录了他遇到的“索捐”事件:2007年以来已有138人上门“索捐”,最多的一天达到了12名,最远的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王明殿对记者说,“对于慈善行为,以前自己感到很光荣、很欣慰,然而,现在感到迷茫、困惑甚至有些后悔和恐惧。”

近年来,“索捐”现象让许多慈善人士寒心,他们的捐助积极性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而这两个人的遭遇却不是个例,很多慈善人士都曾经遭遇过这种无奈。有人说,索捐者的行为实际上是对慈善家们的一种道德绑架,是一种赤裸裸的道德勒索。

http://s8.sinaimg.cn/orignal/4b261c3042b59f1953897

现在法律对于身处困境人员的“索捐”行为,还缺乏明确的界定和明确的处理方式,往往只能从道德层面处理这种问题,难以有效保护慈善人士的合法权益。导致出现“索捐”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国民对慈善行为的认识不足;二是缺乏定性及约束“索捐”行为的法律规定;三是有公信力的慈善机构总体上还不够多,没有成为慈善事业的运行主体。

我相信,绝大多数人是出于无奈或是走投无路,才会去“索捐”的。不过,“索捐”尽管是出于一种无奈,但终究不是一种正当的途径,那将把被索之人逼上了尴尬的境地,无限制的“被索”,力量不够;坚决拒绝,恐怕又要获得恶名,将前期获得善名毁于一旦。可能会使人在权衡利弊之下,会选择逃避捐助。

“索捐”者的理由看似十分充分,实则是赤裸裸地对富人进行“道德劫持”,是一种另类勒索。这种人的逻辑非常可怕:无论富人愿意不愿意,都应该或是必须为穷人做一些有益的事,都应该无条件满足穷人的要求。显然,这种霸道的逻辑已经违背了慈善事业中“自愿”这一基本原则。 

我愿意将这两位捐助者所遭遇的尴尬,视为公众的一次赤裸裸的“道德绑架”。向慈善事业和学子捐款,不仅是社会所鼓励的高 尚道德行为,更是捐助者本身所经历的一场自我“道德净化”,可谓是“双赢”。但这一切要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即捐款是出于捐助者的自愿。而为创业、缴纳学 费以及筹集医疗费等向当事人索捐,不仅侵犯了捐助者的权利,更会让捐助者不堪重负。

  其实,像两位捐助者这样最终为捐助所累的尴尬,在已经去世的丛飞身上也曾出现过,其英年早逝很大程度上和他为无尽的“道德索取”所累有直接关系,甚至在丛飞身患绝症躺在病床上时,还有被资助者打来电话催促其履行资助义务。

  越是高尚的捐助者,越容易被沉重的道德负担所“绑架”———资助后不是内心道德带来的轻松愉悦感,反倒是对更多需要自己救助但力所不能及的内疚。在我看来,一个关键的原因是,社会太缺少“道德中介”来消除道德本身所带来的沉重感。

在现有的情况下成为慈善名人,简直就是和自己过不去,这才是最可怕的。如果谁慈善我们就孤立谁的话,热衷慈善的人只能是越来越少。但愿我们的慈善事业有一个更好的环境,但愿“索捐”不再出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