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时事评论 |
8月2日郑州暴雨导致至少2人死亡,然而,大部分市民却没有接到暴雨预警。据悉,该省灾害预警短信被河南省气象局下属的河南华云公司垄断,该公司制定规则谁交费就先给谁发送。省气象局一位工作人员透露,华云公司是该局最会赚钱的一个部门。(8月17日《大河报》)
我国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应对气候变化和防御极端气候灾害,需要及时的灾害性气象预警。因为灾害性气象预警对于减灾而言十分重要。然而,在郑州市8月2日那场大暴雨来临之前,大部分市民却没有接到暴雨预警。事关老百姓安危的灾害预警信息竟然被河南气象局垄断,成了部门赚钱的商品。 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作为国家气象部门,河南气象局本应该畅通灾害性天气预警发布的绿色通道,选择最为有效的渠道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遗憾的是,预警信息却被河南气象局隶属的华云公司所垄断,成了一种明码标价的商品,而华云公司只向那些订制用户发送预警信息。即使向这些订制用户发送完预警信息,仍需要长达6个小时的时间。很显然,成了商品的预警信息已经失去了预警性,阻断了公众本该免费享受的预警信息服务。 众所周知,灾害预警信息属于公共信息资源,就其本质而言用于公共服务。作为公共资源,灾害预警信息是由公共财政支出的,其来源是纳税人的税收。因此,每个公民都有享有的权利,但它不应该被政府某个部门所垄断,成为部门牟利的工具. 事实上,灾害预警信息不同于一般的公共信息资源。因为,灾害预警信息能否及时发布到每个公民身边,关系到公民人身财产安全能否得到有效的保障,让公众远离危险、避免死伤。为此国家制定专门法规要求各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灾害性天气预警发布的绿色通道,并对各级预警信息的发出做了明确的规定。 遗憾的是,事关老百姓安危的灾害预警信息成了政府部门谋求利益的商品。究其原因,一方面,在缺少监督的现实语境下,某些政府部门为了满足自身利益的诉求,公权利成了谋利的工具,而原本全民共享的公共资源却成了被权力瓜分的蛋糕。另一方面,公众权利缺失,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无法得到落实。现如今某些公共资源,根本已失去了公共性。在很多地方,许多公共领域的重大事项,缺乏公众的参与,不合乎公众的意愿,某些领导的意志往往起到决定性作用。 毋容质疑,灾害天气预警信息事关老百姓安危。因此,只有政府部门的权力得到有效的监督,公众权利得到充分实现,灾害天气预警信才能回归其公共本质,让全民免费分享,造福全民。 [稿源:红网] [作者:陈潭] |
前一篇:沱江大桥坍塌是一场严重的政治危机
后一篇:救灾物资咋成了官员的作秀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