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齐桓晋文之事》的虚词用法

(2013-07-12 17:00:34)
标签:

《齐桓晋文之事》的虚

教育

分类: 咬文嚼字
孔孟是儒家学派的鼻祖和最有成就者,是http://www.dxf5.com/img/24.png资料上难以查找的。
之,全文共http://www.dxf5.com/img/cb2jz.png68次,其意义用法如下(均指带点字,后同)
一、代词,http://www.dxf5.com/img/y%E6%89%80.png不同
(一)代齐桓晋文之事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未之闻也,即未闻之也的倒置。(否定句中宾语前置),可译为我http://www.dxf5.com/img/%E6%B2%A1%E6%9C%89.png听说过这件事。
(二)代保民而王的人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莫之能御也,即,莫能御之也,句式同上。http://www.dxf5.com/img/%E6%B2%A1%E6%9C%89.png人能阻挡他(保民而王的人)。
2、其若是,孰能御之?

3、故民之从之也轻
(三)代后文所说之事,后省“于”,做复指宾语
“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之”指冒号之后所言。
(四)代牛
1、王见之
2、王曰:舍之!
3、以羊易之。
4、故以羊易之也。
5、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五)代“以羊易牛”这件事(或做这件事的原因)
1、曰:“有之。”
2、以小易大,彼恶知之?(做这件事的原因)
3、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后http://www.dxf5.com/img/yg.png之为做这件事的原因)
4、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六)代别人心思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七)前文所提及的人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http://www.dxf5.com/img/dfgqo13.png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之”指“有复于王者曰:‘……’”这说话的人。
(八)代上文所说之事,做复指宾语
1、王请度之!代指“今恩足http://www.dxf5.com/img/y%E5%8F%8A.png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2、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代指:“为肥甘http://www.dxf5.com/img/dfgqo13.png于口与?轻暖http://www.dxf5.com/img/dfgqo13.png于体与?抑为采色http://www.dxf5.com/img/dfgqo13.png视于目与?声音http://www.dxf5.com/img/dfgqo13.png听于耳与?便嬖http://www.dxf5.com/img/dfgqo13.png使令于前与?”中的物品和人。
(九)代“霸道”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之,霸道,即指欲辟土地,朝秦楚,莅http://www.dxf5.com/img/%E4%B8%AD%E5%9B%BD.png而抚四夷也。
(十)代王道
1、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2、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十一)代http://www.dxf5.com/img/gw3498.png
1、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2、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十二)代五亩之宅,做间接宾语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之,指五亩之宅。
(十三)代指推行王道却http://www.dxf5.com/img/%E6%B2%A1%E6%9C%89.png《齐桓晋文之事》的虚词用法天下的人(事)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否定句中宾语倒置)
(十四)指示代词,译为“这(类)”
1、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http://www.dxf5.com/img/y%E4%B8%8A.png共29个)
二、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11个)
1、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2、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3、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4、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5、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http://www.dxf5.com/img/293ldllkjf.png也。
6、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7、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8、“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9、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10、故民之从之也轻
11、君子之于禽兽。相类似的用法如:“寡人之于国也”
三、宾语前置的标志(3个)
1、夫子之谓也
2、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
四、往,到……去,向(2个)
1、牛何之?
2、然后驱而之善。
五、结构助词“的”
如“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除上文提到的http://www.dxf5.com/img/z%E7%A7%8D.png用法。
以文中http://www.dxf5.com/img/cb2jz.png48个,意义用法《齐桓晋文之事》的虚词用法《齐桓晋文之事》的虚词用法http://www.dxf5.com/img/b5.png分析如下
一、复音虚词“以是”“是以”,http://www.dxf5.com/img/y%E4%B8%BA.png这”,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1、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2、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二、同“已”,止
无以,则王乎?
三、“http://www.dxf5.com/img/nj34523.png……者”的固定格式,译为“……的原因”
1、此心之http://www.dxf5.com/img/nj34523.png合于王者,何也?
2、古之人http://www.dxf5.com/img/nj34523.png大过人者无他焉……
四、用作连词,用法同“而”
(一)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齐桓晋文之事》的虚词用法往往是后http://www.dxf5.com/img/yg.png动作《齐桓晋文之事》的虚词用法的手段或《齐桓晋文之事》的虚词用法,可译为“而”,或省去。
1、挟太山以超北海……
2、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二)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从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1、老吾老,http://www.dxf5.com/img/y%E5%8F%8A.png人之老;幼吾幼,http://www.dxf5.com/img/y%E5%8F%8A.png人之幼;以,从而。
2、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同上。
五、以为,http://www.dxf5.com/img/b3234a.png,有时和“为”一起用,但有时以为连用时又是“以之为”的省略
1、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以王为爱”,即http://www.dxf5.com/img/b3234a.png王吝啬,“以为”连用。
2、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http://www.dxf5.com/img/b3234a.png;后面的“为”是做之意。可译为百姓http://www.dxf5.com/img/b3234a.png大王做事吝啬。
3、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做“以之为”省略http://www.dxf5.com/img/sdhw435.png的如:
赵王以为贤大夫。“以”凭借的意思,此句应译为赵王凭借这件事(完璧归赵)http://www.dxf5.com/img/b3234a.png廉颇是有才能的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六、用作介词,主要有http://www.dxf5.com/img/y%E4%B8%8B.png几种情况
(一)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1、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以”后省略了“之”,此句可译为希望你辅助我(http://www.dxf5.com/img/b5.png做法。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此句可译为http://www.dxf5.com/img/fgjk6.png
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的倒置,可译为把桑树种植在五亩之宅内外。树,种植之意,动词。
(二)表示动作http://www.dxf5.com/img/asddg3.png身份”等。
1、“以”可译为“用,用来”的有
(1)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此句可译为德行怎么样能用来推行王道。
(2)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可,能或能够之意,“以”译为用(来)。
(3)对曰:‘将以衅钟。“以”后省略了之(牛),此句可译为将用它来祭钟。
(4)以羊易之。
(5)是心足以王矣。用法同上,此句可译为http://www.dxf5.com/img/z%E7%A7%8D.png心足够用来推行王道。下文“今也制民之产,仰http://www.dxf5.com/img/dfgqo13.png以事父母,俯http://www.dxf5.com/img/dfgqo13.png以畜妻子;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中的“以”用法同。
(6)故以羊易之也。
(7)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8)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9)吾力足以举百钧,而http://www.dxf5.com/img/dfgqo13.png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10)今恩足http://www.dxf5.com/img/y%E5%8F%8A.png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文中http://www.dxf5.com/img/cb2jz.png两次)
(11)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两个“以”后都省略了“之”,可译为用它来推行王道、使妻子儿女安定等。
(12)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文中http://www.dxf5.com/img/cb2jz.png两次)译为用http://www.dxf5.com/img/z%E6%A0%B7.png《齐桓晋文之事》的虚词用法……
2、可译为“凭借,凭,依据”的有
(1)不为者与http://www.dxf5.com/img/293ldllkjf.png者之形,何以异?“何以”即以何,凭《齐桓晋文之事》的虚词用法(区别),形:http://www.dxf5.com/img/b5.png《齐桓晋文之事》的虚词用法。异:动词,区分,区别。
(2)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以”后省略之凭借的手段(兴甲兵……)
(3)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前三个“以”省略之(《齐桓晋文之事》的虚词用法),可译为小的本来http://www.dxf5.com/img/293ldllkjf.png《齐桓晋文之事》的虚词用法……,后两个“以”直接译为凭借。
(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可,能够;以,凭借,“以”后省前文所提及的桑、鸡等。
七、可以、能够,和现代汉语中主要用法相同,和足连用
如: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足以”是足够、能够之意。http://www.dxf5.com/img/z%E7%A7%8D.png用法保存至今。
于文中http://www.dxf5.com/img/cb2jz.png30个,“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齐桓晋文之事》的虚词用法,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http://www.dxf5.com/img/b5.png用法如下
一、引进动作的http://www.dxf5.com/img/y%E4%BA%8E.png”等。
1、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于,在。
2、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无:通“毋”,副词,不要。异:奇怪,这里是感到奇怪的意思。于:http://www.dxf5.com/img/4434.png
3、君子之于禽兽也……于,http://www.dxf5.com/img/4434.png
4、有复于王者曰:……引出动作涉及的《齐桓晋文之事》的虚词用法,可译为“对”,也可略去。下文“为肥甘http://www.dxf5.com/img/dfgqo13.png于口与?轻暖http://www.dxf5.com/img/dfgqo13.png于体与?抑为采色http://www.dxf5.com/img/dfgqo13.png视于目与?声音http://www.dxf5.com/img/dfgqo13.png听于耳与?便嬖http://www.dxf5.com/img/dfgqo13.png使令于前与?”中的“于”用法同,不译。
5、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于,到。(文中http://www.dxf5.com/img/cb2jz.png两次)
6、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http://www.dxf5.com/img/ds7.png个。
7、幼吾幼,http://www.dxf5.com/img/y%E5%8F%8A.png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于,在。
8、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http://www.dxf5.com/img/de8.png个是“在”。
9、否,吾何快于是?快于是,即于是快,于,对。
10、何以异于邹敌楚哉?于,“跟”“同”。
11、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前四个是“在”,第五个为“给”。
12、吾惛,http://www.dxf5.com/img/293ldllkjf.png进于是矣。于,到。
13、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于,“在……中”。
14、此心之http://www.dxf5.com/img/nj34523.png合于王者,何也?于,“在……《齐桓晋文之事》的虚词用法”。
1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在。
二、被,引出http://www.dxf5.com/img/iofg.png者,表示被动。
1、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2、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相同的用法如“免于战乱”“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等。
而文中共24个,http://www.dxf5.com/img/b5.png意义用法如下
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不译。
2、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二)表示修饰关系,http://www.dxf5.com/img/yb.png不译。
1、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2、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文中http://www.dxf5.com/img/cb2jz.png两次)
3、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4、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5、犹缘木而求鱼也。
6、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三)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http://www.dxf5.com/img/y%E8%80%8C.png”“才”。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http://www.dxf5.com/img/ds2.png”“却”。
1、吾力足以举百钧,而http://www.dxf5.com/img/dfgqo13.png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2、今恩足http://www.dxf5.com/img/y%E5%8F%8A.png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文中http://www.dxf5.com/img/cb2jz.png两次)
3、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此句可译为……,但你难道http://www.dxf5.com/img/z%E4%BA%9B.png吗?
4、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而,但。
5、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此句可译为那里有仁义道德之人http://www.dxf5.com/img/ruzx.png害民的事呢;罔民而可为,即而可为罔民。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此句可译为http://www.dxf5.com/img/z%E6%A0%B7.pnghttp://www.dxf5.com/img/293ldllkjf.png称王……而,却。
(五)表示并列关系.http://www.dxf5.com/img/yb.png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1、王笑而不言。
2、欲辟土地,朝秦楚,莅http://www.dxf5.com/img/%E4%B8%AD%E5%9B%BD.png而抚四夷也。
(六)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或“尚且”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二、用作介词,用法同“以”,来之意,表目的。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http://www.dxf5.com/img/bdf920jl.png吾心;
三、复音虚词“而已”,http://www.dxf5.com/img/dsg242.png于“罢了”。
1、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
2、古之人http://www.dxf5.com/img/nj34523.png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若文中一共11个,用法分析如下
一、像(……一样),如,好像
1、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2、若是其甚与?像http://www.dxf5.com/img/z%E6%A0%B7.png严重吗?此句可译为像(你说的)http://www.dxf5.com/img/z%E6%A0%B7.png严重吗……是,http://www.dxf5.com/img/z%E6%A0%B7.png,指孟子所说缘木求鱼之事;其,句中语气词,表测度;《齐桓晋文之事》的虚词用法,其,有人http://www.dxf5.com/img/b3234a.png是指霸道,有待商榷。
3、其若是,孰能御之?其,句首语气词,表假设,可译为http://www.dxf5.com/img/z%E6%A0%B7.png……
二、指示代词,如此,http://www.dxf5.com/img/z%E6%A0%B7.png
1、若无罪而就死地。若,http://www.dxf5.com/img/z%E6%A0%B7.png,作“无”的状语;就,走向。(文中http://www.dxf5.com/img/cb2jz.png两次)
2、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文中http://www.dxf5.com/img/cb2jz.png两次)
三、连词。假如,http://www.dxf5.com/img/ruguo.png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四、至,至于。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齐桓晋文之事》篇幅较长,虚词特多,真确《齐桓晋文之事》的虚词用法《齐桓晋文之事》的虚词用法虚词意义用法,不久有助于帮助学生读懂课文,理清层次,把握作者的论辩技巧,也对《齐桓晋文之事》的虚词用法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有《齐桓晋文之事》的虚词用法帮助。http://www.dxf5.com/img/y%E4%B8%8A.png只是本人一点浅见,敬请指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