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的“哲理文学”
(2013-05-18 08:49:17)
标签:
非理性的“哲理文学”教育 |
分类: 读书札记 |
对博尔赫斯作品的一种解读
【摘要】博尔赫斯文学世界的最终极意义是透过其小说的题材和主题表露出来的哲理化内涵──对人生、宇宙的冥思。由于对死亡、虚无、偶然、永恒等主题的一味追索,使他的小说表现出莫种多层次的深意和“黑洞式的深邃”。具有丰富的哲理意蕴,但同时非理性的因素又影响着这些主题的表现,本文主要探讨什么是非理性,它的哲学基础是什么,如何在博尔赫斯的作品中体现的,从而达到非理性和哲理的统一。
关键词:博尔赫斯 生命本质 心灵存在 非理性 时间 哲理文学
豪•路•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曾任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兼布宜诺斯艾利斯英美文学教授。主要著作有小说集《沙之书》、《交叉小径的花园》及诗集《老虎的黄金》等,其作品被誉为二十世纪文学经典。博尔赫斯是最富智慧和最善于抽象的作家,同时又是最杰出的短篇小说家,他的虚构小说中有许多非理性的因素影响着他.非理性主要是指一切有别于理性思维的精神因素,如情感、直觉、幻觉、下意识、灵感;也指那些反对理性哲学的各种非理性思潮,如惟情论、意志论、生命哲学、无意识、直觉论、神秘主义、虚无主义、相对主义等。博尔赫斯失明后,越发进入到一个哲学宁静天地。他继续将“目光”投向世界,以执着的态度来对待人生,对待文学。
一、对生命本质的悲观怀疑。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是博尔赫斯创作的思想基础。叔本华认为人的本质是生存意志,生存意志的本质是欲望;而欲望的本身就是厌乏,它得不到满足和填补时,就是痛苦。而人的欲望是永远满足不了的。一种欲望的满足,又会导致另一种欲望的产生,绝无最终满足的时候。所以人的本质归根结底是痛苦,人生总是一出悲剧。他的悲观主义哲学对博尔赫斯存在很深的影响。博尔赫斯让我们明白了我们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困境之中。“圆形废墟”是一个永恒而抽象的困境,而我们正处在这一困境之中。博尔赫斯并没有在文本之中具体地指引人类该如何去摆脱困境,他只是以他自己的思想和位置,证实了困境以外的一种有意义的存在:对困境的发现与追问,并且在此基础上做出摆脱的努力。所以,我们对博尔赫斯的文本阅读不能等同于对其他作家的文本阅读,我们必须穿越文字屏幕去体察作家的思想背景,去体察博尔赫斯何以能够成为博尔赫斯。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看清自身的局限何在。“圆形废墟”来自一种集体无意识。博尔赫斯对循环的焦灼和追问,对人类在无限之中的生存境遇的构想和描述,体现出的正是这样一种思考:个体如何超越这种具有压抑力的集体无意识来发现自己的存在,如何实现人的丰富独立的个体性生存,实现人在文化母体中的个体价值。
二、人类的心灵存在状态。
博尔赫斯的文本不仅仅是对生命本质的悲观怀疑,在展示人生如梦,生命轮回的同时,他更关注人类在无限循环之中的心灵存在状态。在小说《永生》中,永生不再具有东方文化意蕴中对生命延续的愉悦与贪恋,而带有西方思辨哲学对人类生存终极意义的凝视与追问。“永生的人类丧失了对时间的丰富感受,千百次的循环使语言、思想成为遥远时代的回声或未来思想的准确先兆。没有唯一、创新,和鲜明的个体精神。因此“任何事情不可能只有一次,不可能令人惋惜地转瞬即逝。对于永生者而言,没有挽歌式、庄严隆重的东西。”⑶博尔赫斯始终认为,循环是人类历史和个体生存的特性。在这部小说中,他表达了对处于无限循环中人类生存困境的焦灼。博尔赫斯在小说中通过繁多的变奏和固执的重复,不停地探讨那一个主题:人迷失在由不断重复的变化所构成的时间的迷宫里,人在不会破碎的永恒的镜子前精心打扮,人发现不朽又征服死亡却无法征服时间和老年。在他的随笔中,这个主题变成悖论和二律背反;在他的诗和小说中,则变成既有数学定理的优美又有活人的风趣的文字构造。
三、非理性的时间观。
柏格森认为,空间是纯粹的间断性,空间是外在的,物理的,时间是内在的,心理的。传统的时间观念(空间时间)扭曲了时间的本质,歪曲了人生的本质。“心理时间”才是“纯粹的时间”、“真正的时间”。而且人们越是进入意识深处,空间时间的概念就越是不适用。博尔赫斯把它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便出现了许多“时空错乱”的荒诞作品。博尔赫斯否认自己是个思想家,但他承认"时间"是他思考的唯一一个哲学问题:"除萦怀的时间问题外,我对任何哲学问题都没有得出结论。"⑷他深信柏拉图的“理念说”否定了知性经验的可靠性和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他深入研究过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贝克莱的神秘主义思想和叔本华的唯心主义意志论。博尔赫斯将这些观点纳入自己的哲学体系,并加以丰富与发展。因此在他的文本中,时间不再是唯一的线性存在方式,它可以依据人类的想象力和意志力,以至无穷。时间不仅仅是他组织故事的手段,还成为作家思考人类生存意义的切入点。于是我们读到被厄普代克称作"他最具雄心的"长篇论文《对时间的新驳斥》,文中他以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广泛援引了众多唯心论者的观点来论证时间的不真实和世界的不真实。在读者几乎被他说服的时候,在论文的最后他竟全盘推翻了自己的论证
四、现实和梦境的沟通。
余华说道:作为一位作家,博尔赫斯与现实之间似乎也有一个密码,使迷恋他的读者在他生前,也在他死后都处于科达玛所说的“需要等待”⑼之中,而且“这是一个秘密”⑼。确实是一个秘密,很少有作家像博尔赫斯那样写作,他似乎生活在时间的长河里,他的叙述里转身离去的经常是一些古老的背影,来到的又是虚幻的声音,而现实只是昙花一现的景色。在《巴别图书馆》这样的故事,《乌尔里卡》和《沙之书》多少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现实的场景和可靠的时间,虽然他的叙述最终仍然让我们感到了场景的非现实和时间的不可靠,起码我们没有从一开始就昏迷在他的叙述之中。而另外一些用纯粹抽象方式写出的故事,则从一开始就拒我们于千里之外。虽然里面迷人的意象和感受已经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可我们依然无法接近。于是博尔赫斯的现实也变得扑朔迷离,他的神秘和幻觉、只能让我们同意安娜•玛丽亚•巴伦奈切亚的话:读到的是“无限、混乱与宇宙,泛神论与人性,时间与永恒,理想主义与非现实的其他形式”。
五、非理性和哲理文学的统一。
非理性感觉体验与哲理思辩的浑融结合,是博尔赫斯作品的主要特点.博尔赫斯把对人类存在的哲理思考融入自由的感觉体验之中,在《杜撰集》、《阿莱夫》等小说集中,博尔赫斯持着于对人生、宇宙的冥想。一切文学的最终意义都是哲学问题。从非理性文学的哲理性而言,我们可以发现,所谓“非理性”实际上也是一种理性,就如海德格尔所说,“因为不论谁,但它像把哲学标榜为非理性时,它总是用理性作为衡量的尺度,而且他以这样一种方式在此承认了某种理性的东西”。⑾博尔赫斯的作品是一个审美的多维体,任何的解读,都无可避免的带有某种程度的"缺失性",因而都将不是一种释义的完结..
1《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上)》,浙江文艺出版社2《博尔赫斯全集.小说卷》,浙江文艺出版社3《博尔赫斯文集.文论自述卷》,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海德格尔:《什么是哲学》,《现代外国文学哲学》⑿《巴赫金全集》第4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第一版,第91-3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