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读完《申辩》最后一部分,遇到了一个特别好玩的问题,即该怎么理解苏格拉底的最后一段话。这段话广为流传,不管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哲学的。可见这句子有杀伤力。
“现在我们各走各路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这两条路哪一条好,谁也不清楚,只有神灵知道”。
昨夜反复念叨这句话,忽然就觉得苏格拉底的这句话没有那么“神乎”吧。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说类似的话。譬如,有人会觉得“生不如死”,但有的人觉得“好死不如赖活”,于是两个人碰到一起的时候就会说类似的话。我不确定自己的感觉是否正确,就写信给家琪师,家琪师的意见也是如此。
但问题是,苏格拉底不是“常人”,他与常人说同样话,但意思是不一样的。黑格尔说过,从孩子口里和老年人口子说出来的同样的话实际是不同的。
具体分析:在整个《申辩》中,尤其是第三部分苏格拉底很明确地阐述了何种生活是好生活的问题,即哲人的“死亡”道路与雅典民众的“生活”道路,何种更好已经被判定了。第三部分一开头,他就谴责了判他死刑的人,谴责他们为了逃避死亡而厚颜无耻、颠倒黑白、卑鄙龌龊;并预言他死后,他们会遭受严厉比死刑还严酷的惩罚。随后,他把头扭向了投票主张释放苏格拉底的人,从两个角度——神灵的朕兆以及理性的论证——论证了死不是一件坏事,告诉他们要抱着乐观的态度去看待死亡。同时,他说:“我现在死掉,摆脱烦恼,是比较好的。”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一种道路更好,不就一目了然了吗?苏格拉底怎么能说“谁也不清楚,只有神灵知道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看看苏格拉底在说最有一段话之前究竟又说了写什么?只有从上下文看,才能更好的明白苏格拉底所言之意。
苏格拉底说了什么呢?苏格拉底说他并不“埋怨”判他死刑的人,但要“谴责”他们,因为他们存心害我。随后出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苏格拉底在竟然要“托孤(他的两个儿子)”,并且是把他们托付给了“判他死刑的人”!实话说,读到这里,我的反应是——奥,我的天,我的天,怎么会这样呢???要知道,柏拉图等弟子都在场呀,苏格拉底不把孩子托付给同样是城邦公民的“柏拉图们”,却把孩子托付给了“判他死刑的人”,某不是他疯了吗?你怎么能让这些人教育好你的孩子呢?待我稍稍冷静后,我作出了这样一个判断:苏格拉底很清醒,他没有疯狂,他这样做的意思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们中的某些人是可以被争取的,是可以同情哲学的,尽管不能成为哲学家。同时,苏格拉底这样说,也是提醒在旁边听讲的柏拉图们,要学会与那些同情哲学的人“交往”,争得他们的同情,以此为哲学的生存创造条件。
如此这般,我觉得那句话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当苏格拉底说:“你们去活”时,这个时候的“你们”并不是“彻底的反真理者”,他们虽然生活在意见的世界中,未能进入哲学的时间诶,但对哲学也有同情。但必须注意的是,对于这些人来说,正确的引导他们是重要的,即让他们清楚何谓“好生活”,否则他们也可能变坏。所以,苏格拉底说那段话的意思应该是这样的(转化成大白话):我去死是好的,你们活就未必了,因为你们并不清楚自己的生活,不能认识自己道路的好与坏,但这个世界的主宰至善全知的神灵知道,或者说,神灵附体的哲人清楚,你们必须信仰神,与哲学家做朋友,如果不那样的话,你们就会误入歧途,遭受惩罚。”
最后想说的是,在《理想国》的最后一卷,柏拉图也提到了神灵的问题,并告诫人们要走向上的路。二者可谓同道。在这个意义上,我把理想国的末尾看作是柏拉图向苏格拉底的致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