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长伟:寻思《理想国》第二卷中的“谎言”

(2010-11-30 11:31:46)
标签:

教育

    今天上午,看了两节火箭和小牛的比赛,觉得乏味的很(这年头,让自己感动和激动的事情越来越少了,激情早就透支光了),就关掉走开了,在走到书房的时候,不知道怎么的,脑子了竟然出现了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二卷中所提到的“真的谎言”和“语言上的谎言”的问题,所以又抽出《理想国》来咀嚼。柏拉图这人不是一般的有意思,是相当的有意思。在严肃的现代哲人看来,“实话实说”是一种美德,说谎是一种恶,记得当年范美忠也基于“真诚是一种美德”为自己的率先逃跑作过有力辩护。有趣的是,在《理想国》开头与老人克法洛斯的谈话中,柏拉图明确提出,与“欠债还钱”一样,“实话实说”并不是“正义”的定义。由此可以理解,柏拉图《理想国》的副标题是“论正义”,但其中必定充满着“谎言”,最为著名“高贵的谎言”就是第三卷中的“金属人的神话”。不过,我们还是回到正题,就是柏拉图区分的“真的谎言”和“语言上的谎言”区分。

   “真的谎言”——“上当受骗,对真相一无所知,在自己的心灵上一直保留着假象”“真的谎言是不论神还是人都深恶痛绝的”(383B)

   “嘴上讲的谎言”——“只不过是心灵状态的一个摹本,是派生的,仅仅是形象而不是欺骗本身和真的谎言”。“语言上的谎言怎么样?什么时候可以用,对谁可用,所以人家对它才不讨厌的?对敌人不是可用吗?在我们称之为朋友的那些人中间,当他们有人得了疯病,或者胡闹,要做坏事,谎言作为一种药物不也变得有用了,可以用来防止他们作恶吗?在我们刚才的讨论中所提到的故事里,我们尽量以假乱真,是由于我们不知道古代事情的真相,要利用假的传说达到训导的目的。”(383C-D)

 

    用我们的话稍作解释:“真的谎言”,可以分两个部分来解释:第一,“真的谎言”是“谎言”——即说者知道“真相”,但说出的却是“假象”而不是“真相”;第二,“真的谎言”是“真的”——即所说的“假象”没有任何的“善好”或者“教育意义”可言,是“彻彻底底”的“假象”;

    “嘴上的谎言”或者“语言上的谎言”也可分两部分来解释:一是,“嘴上的谎言”是“谎言”——说者说出的是“假象”,否则也就不叫“谎言了”;第二,“嘴上的谎言”是“嘴上的”——所说的“假象”不是“彻彻底底”的“假象”,而是蕴含“善好”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的假象,无论说谎者是否知道真相,说谎者的谎话都是为了使“听着”的心灵变得变得“善好”。

 

    这一点和柏拉图在第二卷把假故事分为“丑恶的假故事”或“荒唐的假故事”与“好的假故事”的道理是一样的。这里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柏拉图在谈论谎言时候,特别强调指出,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资格说“嘴上的谎言的”,只有哲学家,有智慧的人才可以,否则,作为“药物”的谎言也可能变成“毒药”!

    这一区分告诉我们什么呢?我想他告诉我们,“实话实话”未必是好事情,说谎是必要的,但说谎者一定要明白谎言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心灵的正义”和“心灵的健康”,而不是“心灵的不正义”和“心灵的败坏”。这让我想到如今的中小学语文课本,在课本中,我们没有必要叙写真人真事,我们完全可以虚构很多假故事,但其中一定要把握好其中所传达出的、学生可以理解和把握的教育意义(今天看搜狐网上对现今中小学语文课本的批评,指出其中有违“真实”,从我的角度讲,关键的地方不在这里,而在于“假”的故事中是否有学生可以“把握”的“善”。由叶圣陶先生编写的民国事情的中小学语文课本这一点就做得非常好。)很多时候,我们在虚构故事时,并没有认真仔细的考虑这一点,我们造的“太假了”,结果不是让学生变好,而是学会了“真的谎言”。比如看看被模式化的孩子们的作文,你就知道什么叫柏拉图“真的谎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