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 [2008年10月11日]
(2008-10-11 17:34:55)
标签:
杂谈 |
第二节
一.我记忆中的高新庄村。
高新庄村位于单县、曹县、城武县三县交界处,西北距曹县22公里,它北面有葛庄,西面有苏集、曹庄,东面的梁堂村,再往东是水牛陈庄,就在城武县去商丘市的公路边,沿公路再向南十余公里,便是鲁西南名镇青堌集镇,它东北角紧挨高林坟地有个小村叫李仙堂,我家的菜园子、果林园就在梁堂旁边。高林坟地在文革期间被明火执杖的全部盗掘。小时候不知道高新庄有多大,现在寄养的那些艾滋孤儿就在此地。2002年到2004年我先后去过十多次,据耳闻目睹,根据现存在的寨墙估计范围大约是一个500米边长的正方形。
高新庄村有寨墙,寨墙下宽4米,上宽2.5米,高8米左右,下部3米是内外砖墙里面填土,上部5米是土筑墙,土筑墙部份墙上长满了杂树,寨墙外面有5米多宽的水围子,水深2~3米,水围子和寨墙之间大约有10米的距离,长满了杂草和树木。
高新庄横贯东西门之间有条官道,至今还是候集去商丘市的县级公路,东西寨门上有炮楼,门外水围子上有吊桥,吊桥垂直起落,现在已记不起来是什么样的机构。炮楼平顶,四周布满垛口像城墙一样,寨门的炮楼上布满洞口,可以用枪往外射击,寨门外包钢板,上有鸡蛋般大小互相错行的铁钉。
高新庄的所有建筑物都是平顶有城墙垛口,寨墙更是如此,这大概是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初年动乱时期的一个特点。
寨墙东门外路北约一里多地有一个几亩地大小的水塘,乡亲们都在那里洗衣服、被褥,水塘与水围子相通,与水塘相对应道路南面有块大青石,因为那里是平原地区,石头墩子并不多见,这块石头大概是建村时由遥远的山区搬来的。每逢荒春凶岁,父亲就坐在那块大石头上放粮振灾。据说清光绪三年,山东、河南大旱,我的祖父子箴公也在此设粥棚放粮。
寨墙的内圈是佃户住的一座座小四合院,有些还有自己的牲畜与农具,佃户的住宅与我家院墙之间有约10米宽的环形道路,可以走四轮太平车。
贯通东西的主干道把整个村寨分为两部分,南部占1/3是当场(农村打麦场),北面是大伯、二伯和我家三家的院落。
南面东端还有个学堂,不但我家子弟读书,而且冬季农闲时办有冬学,男性的佣人和佃农都可以免费来此识字扫盲,有时也有中年女性,多半是随丈夫一起学习的。
紧挨道路北边有约25米宽的车马棚,喂有牲口,停放各种车辆,有运输车,也有轿车(不是现代的小汽车),还存放不少的农具,供应种地用。
再向北便是三个院落,二伯父家在西、大伯父家在中间,我家在东,每个院落都有约150米宽和175米进深。
我家这三分之一进得大门便是花园和花廊,进得二门是东西帐房(管家会计的办公室),第二进院的后面是客厅,客厅有约45米长、25米宽,外观是一个建在1米多高台阶上的大厅,屋顶出厦,正背面各有四个“滚龙明柱”。下部1米多是实墙,再向上是“花格栅”,是“弯字”形组合体,额坊“雕盘龙、云气”,上面有三层斗拱,大厅内部四周都是房间,房间木隔断墙上雕刻“二十四孝子图”,中间是个摆设十分考究的大厅,凡是尊贵的客人都住在这里,实际上是个宾馆,有三个中年男性仆人接待,原山东省主席韩复榘还在这里住过呢!
客厅后面是第三进小院,院子很窄,估计只有7~8米。这个弄堂式的小院,向西有个小偏门直接通大伯母家,这是李娘抱着我经常通过的地方。
这个小院再向内去便是第四道门,第四道门有个门斗,中门不常开,中门向内一面为四扇,刻有四幅屏(上面雕刻有牡丹、荷花、菊花、梅花图案),两侧门是经常出入的途径,每扇门都可以上“腰穿”,十分牢固。
我们的院落,有三座楼,堂楼(中间)、东楼及西楼,每个楼均为三层,木质楼板,由室内上楼,二楼放有很多东西。堂楼有十三个台阶,东、西楼各有八个台阶,我家住在堂楼的一楼,东楼一层住的是女佣人,西一层存放些杂物。堂楼二层北墙上全是大箱子、大柜子,南墙上挂有三任母亲的遗像,约有10米长,6米宽大小,从现在的眼光看,她们都是一个少女。在照片下边放有她们当年结婚陪嫁的东西,装有金银首饰和衣物的箱子,为了纪念她们,我父亲不让任何人移动。三楼上放有很多东西,有工艺品,有金银首饰,箱子上都贴有封条,在北墙的长桌子上,有曾祖父母的牌位,上写着显考xxx显妣袁氏之神位,在右边,有祖父母的牌位,上写着显考子箴公显妣孔氏之神位。每逢节日,如春节,必须把这些灵牌移下来,移到一楼中间大条桌上,烧香磕头,还祈祷保平安。
我家楼院的东面是厨房(故称为厨房院),那有厨师和其他佣人及保卫人员(看家的),约有二十多人,他们都住在周围的房子里。在这个院里,还养有鸡,鸭,鹅等无数的家禽,有专人喂养。
楼院后面是二十余座粮仓以及三十多间堆放杂物的平房,有时有穷亲戚在此借住,一住几年,生活全由高家供应……。
值得一提的是,楼院西面紧靠堂楼有个西堂屋,并有一个单独的小院,西堂房是我曾祖母最早的住房,室内还有经她埋藏的三个大莲缸,内有银洋,据我父亲临终前遗嘱讲,每个缸内放有10万块银洋(共30万块),至今已有100多年了,尚未挖出。
我的大伯、二伯父院落也大致如此,不过规模小一些,外观也差一些。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之前,高新庄是个相当优雅的地方,水围子里种着红、白荷花,庄内花园种植着牡丹花、冬青树、夜香花、菊花等,父亲在客厅东端专建一个小院,他平时多在那里休息。专门有个叫“小三”的为他打扫卫生。
自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中叶,高新庄经历了一百年的盛衰巨变,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初期我家出走后,痛付一炬,高新庄变成了一片废墟……
二.我记忆中的高新庄的几个典型建筑的示意图,如下:
图2-1 高新庄平面图
序号 |
建筑物名称 |
序号 |
|
1 |
|
29 |
|
2 |
|
30 |
|
3 |
|
31 |
|
4 |
|
32 |
|
5 |
|
33 |
|
6 |
|
|
|
7 |
|
34 |
|
8 |
|
35 |
|
9 |
|
36 |
|
10 |
|
37 |
|
11 |
|
38 |
|
12 |
|
39 |
|
|
|
40 |
|
13 |
|
41 |
|
14 |
|
|
|
15 |
|
42 |
|
16 |
|
43 |
|
17 |
|
44 |
|
18 |
|
45 |
|
19 |
|
46 |
|
20 |
|
47 |
|
21 |
|
48 |
|
22 |
|
49 |
|
23 |
|
50 |
|
24 |
|
51 |
|
25 |
|
52 |
|
26 |
|
53 |
|
27 |
|
|
|
28 |
|
54 |
|
*图2-1 中(54)高林(墓地)未画出,它位于庄园东北方500米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