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万名农民“以血养家” 调查甘青卖血村

■在连海单采血浆站外面等候卖血浆的妇女
■转花湾村村长也在卖血
■陈邦顺手里有6个假献血证
■每隔14天要卖一次血浆
转花湾村的营生
■村长和他的妻子也卖血
见到青海省乐都县芦花乡转花湾村村长赵万柱时,他正引着电工给村里架电线,他说,这恐怕是青海省村村通电的最后一站了。赵万柱的家和记者在当地所见到的农民家里没什么两样,记者问他是否也去卖血,赵村长说,当然得卖了,不卖血怎么活,乡里一年给100元的工资,除此之外,就是种土豆,这年年干旱,小麦没有收成,土豆也卖不了几个钱,只能去卖血了。
看到记者怀疑的眼光,赵村长挽起衣袖,指着胳膊上抽血的针眼给记者看,接着又指着旁边的妻子说,我们俩都去卖血。记者问,为什么不搞一些经济作物或养殖业来提高收入。村长说,靠天吃饭的地方种什么都不行,没有水,什么也别想,搞养殖也不行,比如养猪,根本没有多余的粮食来喂,山上连草都不长,养羊更不行了。
■卖血是当地的传统观念
在5个乡的采访过程中,记者听到、见到农民卖血的例子实在太多了,为什么卖血呢?穷,当然是最终原因,但也与他们传统的观念有关,从60年代起,这里的部分农民就偷偷地到很远的县城里卖血,后来村里的农民看到依靠自己的身体还能养家,并且无须任何技术、投资就可以得到相应的酬劳,几十年来,当地农民就形成了这种“以血养家”的意识,并且“言传身教”给自己的孩子和家人,就连当地的年轻人没钱喝酒都要到血站卖血换酒。记者采访一个年轻人时,他说,他曾经在酒泉打过工,做建筑队小工,每天15元,结果年关回家时,包工头跑了,工资也没拿到,村里其他人在外也有被骗的经历,久而久之,村里的年轻人就不愿再出去打工了。
■村里唯一的“企业”是铁匠铺
受当地交通、资源的限制,记者在甘青交界5个乡了解到,当地没有任何企业,因为没人愿意把企业建在不毛之地的山上,山里缺水,当地农民饮用水是靠积存的雨水和山上渗出的水,所以,这也是赵村长一直认为贫穷的原因。但也有例外,记者在老陈家了解到,当地乡政府正在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药”措施,农民每退出一亩地,乡政府补贴200斤小麦,20元钱,老陈的二儿子现在就在山上种药材,如板蓝根等,这些药材抗旱,每年能收入3000元以上。既然中药材有这么好的收入,为什么当地农民不依靠种药材呢?这个问题后来在赵村长那里得到答案。赵村长说,我们村里也尝试种过,但是没有技术,也没有人指导,种上后就死了。记者问,县里的领导有没有来过,村长说,从来没来过。记者问,乡里呢?回答,也没有。
记者前往青海省乐都县马厂乡的路上,在半山腰处,一个铁匠铺,很小,一个人快要把一扇铁门做成型了。记者了解到,这个铁匠铺方圆几十里仅此一家,平常主要做一些农具,做这种铁门的人家不多,太贵。
■政府正在迁移山上的村民
那么当地的商业经济如何呢?每个村里都有一家代销点,随便走进一家,品种很齐全,小到针线,大到汽油、柴油,几乎所有的回答是,每天能卖50元就已经很高了。为什么呢?回答是,居住太分散了,30多户人家散落在山顶和山沟,没人也没钱消费。
而记者在马厂乡政府所在地看到的情况就不一样了,虽说都是在山区,可这里饭店、卫生院、学校一应俱全,偶尔,饭馆里还能传出划拳声,并且这里没有一个人卖血。乡里一位林业干事刘树延的家可比赵村长的家好多了,见到他时,他正在家里吃晚饭,饭桌上还能看到稀罕的青菜。提到农民卖血,和记者所见到的所有干部一样,刘树延不避讳,说,山上不适合人类生存,没法发展,乡政府正准备对山上的村民进行迁移,地点选在西宁的周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