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之声77 检查结果互认,能否拉近京津冀?
(2016-09-07 20:57:04)
标签:
时评医疗结果互认京津冀 |
京津冀一体化在医疗界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据报道,从10月1日起,北京、天津和河北的123家三级医疗机构和医学检验所的检查结果将互认。接诊医院原则上对互认项目检验结果要予以认可,不再进行重复检查。
这个措施的实施,不仅是京津冀地区广大患者的福祉,也是相关医疗机构进一步发展业务的良好契机。因为医疗机构间检查结果的互认,可以让医疗服务资源得到了更加合理、有效的利用,其不但可以简化就医环节,降低患者的就医费用,体现人文关怀,还可以推动医疗资源整合,促进医疗机构之间的技术交流,实现医院之间的资源共享,共同提高业务水平。
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一些现实的意义,早在2006年,当时的卫生部就发布了 《关于医疗机构间医学检查、医学影像检查互认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区卫生部门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在辖区内推行检查结果互认。北京照此要求,现在已经确立了市内 50余家三级医院以及19家二级医院之间的检验结果互认,为患者带来了一定的便捷。
但多年的的实践结果也暴露了一些问题,首先,部分医疗机构对于结果互认工作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因为检查结果的互相认可在减少了病人费用的同时,同样也减少了医疗结构的费用收入,导致一些医疗机构在该项工作的推进过程中阳奉阴违,很多工作不能落实;其次,相关的制度还不够完善。特别是针对性的法律规定来保障医疗机构和病人之间的合法权益,导致医生的责任不够明确,一旦在某些检查结果的解读上出现了差异,责任难以认定;最后,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检查差异,尚不能完全消除。检查结果的互认,需要检查水平的同质为前提,这些不但与设备本身的质量有关,更与试剂状态、检验人员的操作,仪器的校验存在极大的关联,在这些差异依然存在的情况下,检验结果的互认确实存在一定的壁垒。
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检查结果的互认,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普及,但给医疗流程带来的整体变化却并不明显。
在这样的情况下推动京津冀地区检查结果互认,必然会遭遇更加艰辛的困难,特别是京津冀地区间因为经济发展的不同步而带来的医疗水平方面的差异,更会放大其间的某些困难因素。
但路漫漫其修远兮,困难是每一个改革都可能面对的问题。作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需要,京津冀地区的医疗体系也必须以更加紧密的方式发展。检查结果的互认,是必须迈出的一步。在这个过程中,建立更加合理的医院创收机制,完善医疗责任认定的法律制度,让医生从不确定的责任担忧中解脱出来,使之成为完善医疗环境的有力抓手。与此同时,加强京津冀检验机构间的合作,制定三地统一的检验质控标准,甚至为人员的彼此间流动搭建平台,这些都可以依托检验结果互认工作而不断展开。所以,只要能咬住这个方向,检验结果互认,可以将京津冀的距离拉的更近!(郑山海)
京华时报http://epaper.jinghua.cn/html/2016-09/07/content_3325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