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医者之声53  白岩松呼吁医学科普是一剂补药

(2016-03-11 11:52:55)
标签:

时评

医疗

科普

白岩松

    4日下午,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提出:“医学科普工作应纳入医务工作者和医学研究人员业务范畴,否则将难以满足社会科普需求。”

这一提议,对于当前医学的发展,不啻是一剂有益的补药。

这些年,我们国家的医疗技术水平在突飞猛进般的发展,很多尖端的技术都做到了与世界接轨。可是我们的医疗服务效果却显得有些差强人意,甚至屡屡引发冲突。这里面固然有一些医疗体制方面的问题,也不除外医德医风方面的因素。但医患之间沟通困难,导致部分患者甚至为了一些最基本的医疗行为忿忿不满,却不能不说与当下社会缺乏对基本医学知识的普及有撇不开的关系。

现在的医疗管理,关注的是医生在科研、临床和教学方面的能力。其中科研是为未来寻找方向,临床是为现实的患者服务,教学则是为未来的从业人员铺路搭台,从表面上看,这已全然涵盖了医学发展的主要构件,似乎非常地完整,但在完整背后,却是在医学与社会之间竖起了一道深墙,墙里墙外读到的医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版本——医生看见的医学是一个个精妙的技术,日新月异的理论;患者看见的医学,则是一个个高深莫测的新鲜名称。

于是在医生与患者发生交集的临床活动中,就出现这样的情况,医生这边抱怨说,什么患者啊,说什么都不懂,无法交流!而那边的患者也在抱怨,什么医生啊,说的一切都像是天书,不明所以。临床工作中,最为重要的医患沟通流程,就这样在一种极其低效的模式中进行着。为医患的对立预留了伏笔。

在这个过程中,患者有错吗?作为完全地圈外人士,他们怎么可能了解一个个属于医学的高深名词,特别是在家人出现了疾病,自己心绪难平的时候,又怎么可能仔细领会医生的谈话要义。

这种情形,可以解读为患者缺乏基本医学常识的结果,是缺乏科普惹的祸。

所谓科普,就是用通俗易懂的方法或语言,给大家普及科学的小常识。换一种说法,就是想办法让高深的科学接上地气,让老百姓能够明白。这既是一个提高普通民众科学知识的一个过程,也是让高深的学问扎根社会的必要手段。这个工作看似不难,其实相当不易。因为,这不但需要相关人员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能了解大众的接受程度,才可能把专业知识做成科普,从某些程度上讲,其难度不亚于翻译一部外文著作。

从现实中看,民众对于医学科普有着巨大的需求,这从哪些带有科普色彩的各类健康类节目总能受到很多观众热捧的现实中,轻易解读出来。这种情形也反衬了科普的不足。

令人遗憾的就是,在当下的医生评价体系中,并没有给科普留出应有的空间,科普之于医生,在有些时候甚至更处于一种不务正业的尴尬之中。这不能不说是当下医学管理体系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瑕疵。

当下的生物医学模式,早已从早先的生物医学模式演变为当下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让患者参与到医学活动中来,本身就是当下医学应该完成的任务,而这无疑需要把高深知识转化为“地气”知识的科普来承担此任。不独唯此,大量的实践还证明,科普还是培养广大群众科学兴趣的启蒙钥匙,所以,站在培养未来人才的角度,医学决不可再对科普无动于衷!

 

 

发于《健康时报》

http://www.jksb.com.cn/html/view/healthchinese/2016/0314/95988.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