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时评健康文化医闹 |
为什么要如此心酸的交班?因为这里刚刚发生了一起威胁医生的事件,一名孩子不幸夭亡了,悲愤的家属拒绝将孩子的遗体移送太平间,孩子的父亲还手持水果刀威胁在场医护人员。医院方面虽然报了警,但双方一直僵持了10多个小时,直至警方将家属带走。
报警了还要僵持10多个小时,难怪之后的医生要心有余悸为孕妇医生担心了。
不是医生太敏感,而是这些年,我们医生面临威胁乃至伤害的事情的确太频繁了,2012年,卫生部发布统计信息,5年时间,我国新增医闹7000起,增加之快令人瞠目。这样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国家,对于医生缺乏制度上的有效保护。
医生与患者本身就存在出现纠纷的因素。因为罹患疾病,对于家庭或患者本身而言,本身就是一个容易令人焦虑甚至暴躁的因素。如此,在医治过程中的任何一点不顺心都可能都可能引起患者方面过激的反应,如果再赶上患者的医治效果不好,或者病人发生了不幸,就更容易刺激患者产生负面的情绪。这个时候,存在他们身边的医护人员就非常容易成为他们方面情绪的受害者。
基于这样的原因,许多国家对于医患可能的冲突,都会采取较为严格的措施。比如新加坡,只要出现患者辱骂医生的行为,警察就会出面将出言不逊者带走制裁。在美国也一样,多年前热映的《急诊室的故事》中就有这样一个情节,医生向情绪激动的患者家属交待病情,家属非常急躁,几次想往抢救室里冲。医生见状,直接放弃的交流,很淡然的命令,把他带走,于是立刻就有保安过来将这位家属拉走了。
相反,我们国家就缺乏这样早期的干预措施,出现了医患之间的不和谐,总是让医生自己出面与患者讲清楚,如果医生讲不清楚,让矛盾升级了,有的医院或者科室还可能对当事医生实施惩罚,直接将医生置身于危险的第一线。
由于我们国家医疗体系的建设还不完善,医疗投入又相对不足,致使医患之间出现矛盾的因素更多,这尤其需要我们的行政部门具有防微杜渐的意识,尽可能早期介入医患纠纷,对可能损害医生的行为进行早期干预,为医生们创造一个适合诊疗的环境,让他们不再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