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医者之声37  社区医疗

(2015-08-28 16:10:56)
标签:

健康

社区

医疗

时评

    《健康时报》新近专版载文《基层卫生发展观察——北京的社区医生很无奈》,记录了我国社区医疗情况的真实调查。在21世纪的今天,即便是在首都北京,许多社区医院也是“连尿常规、血常规、心电图这些最基本的检查项目……做不了”

从中不难看出,社区医疗在我们国家仍然处在一个不受“待见”的位置,仍然只能委身在尴尬的灰色夹缝之中。他们很难在患者乃至同行的面前树立基本的信誉,“首诊在社区”依然只是作为一个迷幻的口号虚渺地飘摇着。

10年来,关于发展社区医疗的呼声与政策就不曾中断过。特别是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2015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标率要到95%以上。”但如果连心电图机都不配置就算达标的话,社区医疗将何以为生?

发展社区不能再停留在口号上,而应见诸实际!

首先要在制度上明确社区首诊制。小病上社区,大病去综合医院,这是我们倡导的就诊流程,也是合理的医疗流程。但什么是小病,什么是大病,这不是患者能够搞明白的问题。因为同样一个小症状,在多数情况下是小病,但在某些时候恰恰是一些大病发出的信号。对于这个问题的早期鉴别,必须在医生的帮助下完成,而这恰恰是社区医疗应该完成的工作。正是这个环节的缺失,才导致了我国“看病就去大医院,千方百计找名医”的就医习惯。

同时,要建立畅通的转诊流程。这个流程其实是社区首诊的配套环节。如今人们之所以不愿意社区首诊,就是因为社区首诊的患者需要进一步治疗时,没有一个合理的转诊流程,到大医院后的一切流程都得重新来过。没有转诊配套的社区首诊,注定是没有生命力的。

其次,在政策上要扶持社区医疗。如今的医疗投入,在涉及科研创新时,常常是大笔一挥资金滚滚,然而对于一些基础的医疗花费,却常常慎之又慎。心电图机、血、尿常规的检测,不但设备低廉,人员培训也不复杂,为什么会成为制约社区医疗发展的巨大门槛,其背后折射的就是管理思路的老化和对社区医疗事实上的不重视。

最后,社区医生的培养机制应该跟上。由于病人少、待遇低,当前我国社区医生的状况令人堪忧。一方面社区医疗机构本身吸引不来优秀的人才,另一方面医生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职业,常年工作量不足,令能力更难以提高。因此,如何将综合医院的医生向社区分流,或者通过多点执业的方式,让社区医生到综合医院参与门急诊工作,增加实践机会,保证其自身水平,以此进一步提高社区医疗的整体水平。

李克强总理讲过,一个制度的实施要关注“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在医疗体系中,社区医疗恰恰是执行“最后一公里”的家门口医疗。这些年我国医疗环境中出现的种种不正常情况,在很多时候就是这“最后一公里”出了问题。静下心来,拂去浮躁,将家门口的医疗服务作为医疗改革的头等大事去抓,才是中国医疗的最大希望所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