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之声30 红包协议
(2015-01-26 16:58:23)近日,市人大代表、某医院副院长徐凤芹,在代表团讨论时,认为国家卫计委要求去年开始实施的医患双方签署不收和不送”红包“协议书,是一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行为,因为签红包协议,让一些患者以为是暗示收取红包,反而导致红包反而多起来了。
虽然,上面的情况不能说绝无仅有,但绝对可以认为是凤毛麟角。在想象中,这种情况可能发生,具体操作中患者未必如此多情。对此,笔者作为北京第一家执行该项工作的医院的工作人员,深感此项工作在现实生活中,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近些年来,由于医院管理工作中的不足,红包现象确实如同一个挥之不去的恶疾,在一些医院真实存在。但这种现象在社会中被无限夸大,让一些患者以为,送红包是各家医院普遍的潜规则。在这种认识下,医患之间就会存在一定的隔阂,有些医生对患者比较热情,患者认为,医生这么热情,是不是需要意思意思。有些医生的态度可能生冷一些,也会让患者误以为,可能是与自己没有表示有关。不管是哪种情况,都可能对患者造成一定的压力,让医患关系更加扭曲。
而通过签署红包协议,让医生与患者之间能够比较阳光地谈论红包问题,化解困扰患者心中的一些心结,至于部分患者产生新的疑惑,将其误解为医生索取红包的暗示,这一方面与部分医生的沟通技巧有关,另一方面则折射了患者对医生误解的离奇程度。这部分患者,即便不与之沟通拒收红包问题,他们同样会因为这样那样的猜测,做出送红包的决定。
当然,签署拒收红包协议,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医生的工作量,让许多医生不得不在繁忙的日常工作中,专门抽出时间来与患者沟通红包问题,一位患者少则四五分钟,多的可能几十分钟,积少成多,无形中,又是一笔不小的工作量。事实上,在我们医院的工作中,医生们意见最大的恰恰是“麻烦”,而不是因为又遭遇了红包。
但正因如此,才更能显出此项工作的意义,如果签收拒收红包协议,还要医生破费诸多口舌的话,恰恰说明,此项工作的背后,确实存在许多需要医患沟通的地方。现代医学,本身就要求医患之间,除了医疗问题,还应该有更多层面的沟通,如果连一个红包问题都沟通不好,更说明目前的医疗体制留给医患沟通的时间太少了,这不正好是时下医疗体制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吗?
当然了,签署红包协议,虽然能够部分减少红包现象的发生,但并不能真正杜绝红包现象。因为这个规定本身就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方法。红包现象产生的根源,是优质医疗资源严重不足,医务人员的正当收入过低,红包成为部分医务人员获得医务补偿的重要途径。这种情况不改变,红包现象可能很难改变。但所谓急则治其标,在医疗过程中,如果一个疾病的根本问题暂时不能缓解的话,通过一些非常手段,把一些可能致命的症状进行对症性的纠正,有时也是很有意义的。为此,只要拒收红包协议能让广大患者意识到,拒收红包在医院已然成为一种风尚,对于整个社会,未尝不是一种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