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时评 |
据报道,记者近日从北京急救中心及本市多家医院获悉,目前医院急诊科的患者中,70-80%都并不需要利用大医院的急诊资源;北京急救中心出车抢救的病人中,只有15-20%真正需要急救;因急救资源被大量占用,20%患者叫不到急救车(《新京报》 12月16日)。
这样的情况,反映出这样一个问题,目前,我国在急诊资源的使用上,缺乏应有的规矩。
在笔者小时候,到医院看病,记着那时医院的急诊室门口都贴着急诊要求,大致包括发热超过38.5℃,腹泻超过3次,腹痛超过若干小时候,出现昏迷症状等,这些要求明确告诉大家,急诊是面对特殊情况患者的。所以,在那个时候,不是到了真正特殊的时候,人们是不会去看急诊,身体不舒服了,大多会等到天亮上班以后。
但随着医疗改革的推进,那些贴在医院急诊室门口的急诊要求纷纷下岗,急诊成为了一个无门槛的夜间门诊,不少病人,因为白天上班的原因,很简单的疾病也要拖到晚上来看急诊,导致中国医院的急诊,几乎是世界上最为拥挤混乱的地方。
与急诊类似的还有急救车,对于他们的呼叫,现在也很随意,笔者在急诊就经常接到一些慢性病人坐着急救车来急诊就诊,弄得急救车的司机也十分无奈,有时和我们交接班时,都不知道该怎么描述病人因为什么呼叫急救车。
当然,普通病人呼叫急救车或者占用急救资源,确实存在我国普通医疗资源不足,不能为患者提供充足的医疗服务有关。但是,急诊(包括急救车)作为一种针对特殊患者的医疗资源,其配置也是有限的,如果大量地被非急诊患者占用,受到损害的,必然是那些真正需要急救的人。
要改变这样的情况,首先要设立明确的急诊门槛,将那些不具备急诊指征的患者分流到门诊就诊。其次,还应该建立患者的诚信体系,对于那些没有急诊指征而恣意呼叫急救车的患者,记录在案,逐次提高他们应用急救车的费用,或者拒绝其要求乘坐急救车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