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早上9点一直持续到第二天的17点,福建某医院的三名外科医生,一直奋战在手术台上,完成了1例耗时32小时的超长手术。手术完成后,三名医生累得散了架,直接躺在了手术台边(据《人民网》)。
站在医学的角度,这三名医生的精神无疑值得敬仰。因为连续的32小时,对于人的生理机能而言,绝对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巨大的挑战。如果没有极大的精神,没有负责的态度,一般人很难坚持这么长时间。所以,这3名医生的行为,的确体现出了他们对于患者生命的高度责任感,以及对工作极其认真的态度,其良好的职业素养,显然十分过硬。
但是,换一个角度,32小时毕竟超越了人类正常的耐受周期,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出现精力分散,或者手眼不一的概率会明显提高。所以,采取张弛有度的工作流程是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之一,例如,要求长途客运司机连续驾驶4小时候,必须强制休息,就是这样一个原则的具体体现。
那么对于工作难度远大于驾驶汽车的医疗手术而言,保证医生充沛的精力,自然也是非常重要的安全环节,当然了,手术过程不可能像驾驶汽车那样轻易的暂停,一旦进入了手术流程,就一定要将其做完。如此,如果要求手术医生也强制休息,显然也不大现实。
尽管如此,对于一个操作超出常规的手术,从医疗管理上讲,在手术前应该组织严格地讨论,特别是对于那些罕见的手术,还应该通知医政部门,对手术的可实施性进行全面的评估,对于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准备相应的应急方案,以最大可能的保证手术的安全实施。
如此,对于一个病情复杂,手术时间可能超出常规情况,在手术前应该有一个应对措施,包括人员如何替代。如果说手术级别高,具有资质的医生难以替代,那么配合手术的助手是不是可以实施必要的替换,避免让一个团队的3个人均处于一个极端疲惫的状况。假如,这个手术因为某些原因,还需要再继续几小时才能完成,或者其中的某位医生实在坚持不了32小时,真的在手术过程中出现了意外状况,那如何保证手术的安全实施呢?
常年来,我国的医疗管理总是将医生的责任心作为保证患者安全的主要依托,而忽视了医生作为人所需要的正常心身调理,导致很多医生处于一种常年疲惫的状态,这其实是一个极大的安全隐患。连续32小时的手术,不过是这种情况的一次极端的呈现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