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ICU是形象工程
(2012-03-29 14:16:43)
标签:
杂谈 |
分类: 聚焦医患 |
据 3月29日《新京报》报道:近日,北京市红十字会999急救中心启用新型空中“ICU”——里尔60。截至目前,999急救中心已拥有两架急救直升机和两架固定翼急救飞机。
空中ICU,听起来是一个很炫耀的名字,让危重病人不但可以坐着飞机转移,而且飞机上还可以创造出如“ICU”般安全的生命支持环境,这对于病人而言,似乎是一个福音,对于提高远途抢救的效果,无疑是一个有力的支持。
可是,如此豪华的医疗设备是给谁消费的呢。
在同一篇报道中,我们知道,空中ICU从2009年就开始启用,目前已经成功转运了46名重症患者。如此,我们不妨算个账,即便是从2009年底算起,到现在也有70多个星期了吧,可是原空中ICU才运行了40多次,也就是说,10来天才运行1次,应该说还处于“吃不饱”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再增加一个空中ICU的目的是什么呢?
现在,看病难的问题依然是困扰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要难题,出现这一难题的重要原因又是医疗资源相对不足,为此,人民日报此前再次提出了医疗工作的“广覆盖、低水平”定位,在这样的情况下,花费巨资,配备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这种高端医疗服务,似乎有些不合时宜。
而且,固定翼的飞机对起降的条件要求比较高,真正偏远的地区根本去不了,而拥有接纳这种飞机的地区,其医疗条件都比较好,病人转运的意义恐怕不是太大。
实际上,病人之所以需要转运,恰恰是因为医疗资源不均匀导致。如果,彼此的医疗水平差距不大,何必花费那么大代价往其他地方转移呢?
好钢用在刀刃上,与其高代价的配备空中ICU,不如踏踏实实为边远地区建几个规范的院内IC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