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圣张仲景一张奇妙的方子,清上温下,调和寒热,专管疑难杂症!
(2024-02-15 12:58:01)医圣张仲景一张奇妙的方子,清上温下,调和寒热,专管疑难杂症!
在中医的很多方剂中,总是有那么一些比较独特的方剂,比如乌梅丸。
乌梅丸出自《伤寒杂病论》,言其主治蛔厥,又主久利,就是慢性腹泻,现在教科书《方剂学》上把它列入杀虫剂,实在是小看了它,也因此埋没了它。
清代以来,诸多医家就认为乌梅丸为厥阴病主方,适用于上热下寒证的治疗。
在《伤寒论》中,厥阴病的病机算是比较复杂的,很多人搞不清楚,厥阴方更是为人少用,但其实厥阴证是许多疑难杂症的根本所在。
厥阴病的特点是寒热往来,非常像春天,所谓乍暖还寒。所以该方用药也是有寒有热,我们不能机械的把寒热往来理解成就是一会儿冷一会儿热,临床更多的情况是寒热共存、上热下寒、下热上寒、外寒里热、里寒外热等,大多是生理机能不足引起的寒热不调,杂病中此类情况甚多,如癔病、牛皮癣、眩晕高血压、糖尿病、肾病、妇科病等等,且大多是慢性病、疑难杂症。乌梅丸这个方剂的奇妙之处在于,有清上温下之功,调和寒热之能。
乌梅丸在《伤寒论》中的剂型是丸剂,也可作汤剂,组方:乌梅30克,细辛6g,干姜10g,黄连6g,当归10g,制附子10g,花椒10g,桂枝10g,人参10g,黄柏10g。
乌梅丸证,病机为寒热错杂,虚实兼见。本方以乌梅为君,乌梅味酸涩。大家应该都有这样的经历,当吃到酸味较重的东西时,会不自主地把脖子缩起来,五官也会揪在一起。这种生理的反应也提示出味酸之物具有“收敛”的功效,而且有一种能够糅合能量的特性。
中医对药物的认识不同于西医,不是太关注一味药含有什么化学成分,更多是从一个形而上的,或者说是能量的层面来认识事物,故有“医者意也”一说。
乌梅为平性药物,寒证、热证均可应用,能够平调阴阳。乌梅还有一个比较特别的作用,就是将体内不相顺接的阴阳糅合到一起。如前所言,乌梅的酸味能够让人的五官、身体等缩成一团,从中可以推测出乌梅具有一种糅合的能量。
再来看乌梅丸的组方,辛热与苦寒的药物并用,比如,黄连、黄柏清泄上热;附子、干姜、细辛、花椒温暖下寒;再加人参补气,当归补血,桂枝通调表里寒热阴阳,以针对体内出现的寒热错杂的情况,可以说是治其本。
而乌梅能缓冲其中,使性能、功用完全不同的药物发挥各自的功能,将失和的阴阳糅合到一起,从而从根本上治疗复杂的病证。这也是为何仲景重用乌梅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