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痰在肺,粘痰在脾,老痰在肾……这几个中成药,挖掉生痰的“根”!
(2024-02-01 19:51:27)白痰在肺,粘痰在脾,老痰在肾……这几个中成药,挖掉生痰的“根”!
中医理论中,人体70%的成分是水,这被称为津液。津液的主要功能是运输营养物质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也可以把身体内的垃圾运送出身体。然而,如果津液的运行出现异常,首先会形成湿。当湿不能够被很好地运化,再蒸腾进津液就会形成痰。
“痰”这个概念在中医理论中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它可以指我们直观看到的,由呼吸道产生并伴随咳嗽的分泌物,也就是有形之痰。另一方面,痰更多的时候是指一种无形的病理状态,也就是无形之痰。这种无形之痰,看不见、摸不着、吐不出、吸不进,但它们会在身体的各个角落出现,如打呼噜就是无形之痰堵塞在呼吸道,让呼吸无法正常运行。
如何辨别痰湿
如何辨别痰湿呢?首先,可以从身体的形态来判断。如果一个人形体肥胖,尤其是腹部肥满,或者有头晕、胸闷、恶心、食欲不振等症状,这可能就是痰湿的表现。此外,如果津液运行失常,身体可能会出现水肿、炎症等症状。这些都可以作为判断痰湿的依据。
嗓子总有痰,多的吐不完,吃了很多化痰药,效果都不好。这大多是因为,你没找对病根。中医上讲“清痰在肺、粘痰在脾、老痰在肾”,今天,医生就从这三个方面入手,给你讲一讲如何正确化痰。
在《医方集解》中说痰:“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头则眩和在心则悸……。”意思就是说,我们平常的咳嗽、气喘、呕吐、中风、头晕目眩、癫狂等病症都有可能是痰所导致的。
祛痰可不是你把痰吐出来就好了,而是要找到痰的根源,挖掉生痰的“根”。
1、白痰在肺——小青龙颗粒
调理:风寒之邪侵肺,肺失肃降。
白痰和清水鼻涕是属于寒痰,需要温热的药来调理,小青龙刚好就是,非常适合受凉感冒,流清水鼻涕,咳吐稀白痰的人群。我们平时可以参考小青龙颗粒,小青龙颗粒主要的作用是解表化饮,止咳平喘。
清痰在肺,因为肺为储痰之器,如果你平时的痰,大多以清痰、白痰为主,平时还总是流一些清鼻涕,打喷嚏。这大多是因为风寒袭肺,导致肺的宣降功能失常引起的。另外由于此方是发散、偏阳热的药物,因此使用时间最多不能超过五天,症状减轻后需更换药方。
2、粘痰在脾——二陈丸
调理:脾失运健,脾胃不和,嗓子痰多。
粘痰在脾,因为脾为生痰之源,如果你平时吐出来的痰比较粘腻,而且痰很多,怎么也吐不完,同时还伴有食欲不振、四肢乏力、腹胀泄泻等症状。这大多是因为脾虚导致的,脾无力运化水液,产生湿气,而湿聚则成痰。
之前有一段时间特喜欢吃一些甜腻的食物,尤其是奶茶炸鸡之类的,后来感觉嗓子眼开始卡痰,每天都黏糊糊的,大便也是黏腻不成型,四肢还经常的浮肿,于是吃了一段时间的二陈丸,嗓子里的粘痰就有了很明显的改善,二陈丸的主要作用是燥湿化痰的,所以对于脾失建运所导致的痰多就有着不错的缓解作用。
这里还要说一下另一种相似情况,就是没有吃甜腻的食物,但平时脾胃虚弱,时有腹胀或便溏,气虚痰多,这时最适合的是六君子丸。六君子丸可补脾益气、燥湿化痰。
3、老痰在肾——金匮肾气丸
调理:肾阳不足,水液代谢失调,湿聚成痰。
老痰在肾,因为肾为生痰之根,如果你感觉身体一直有痰,并且吃什么药,效果都不明显。平时还非常怕冷、常年手脚冰凉,稍微运动一下就满身大汗。这大多是因为肾阳虚导致的,肾阳气化水液的能力下降,水液聚集而成痰。
有的人总是会感受喉咙里的痰很多,咳也咳不出,咽也咽不下,并多伴有四肢发冷,尿频尿多,腰膝酸软,这种情况可以用去吃金匮肾气丸,它可以温阳化气,行水利尿,把体内积聚的痰饮给排出去,很适用于肾阳虚所致的咳嗽痰多。
中医当中认为肾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肾藏精,黄帝内经中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就是说肾是精所存在的地方储存的地方。精在这里并不单指精子,还包括精气,精又分为先天和后天之精。
先天之精是从父母那里遗传而来。它有促进生长和繁殖后代的能力,后天之精。来源于水谷精微,其实靠脾胃的运化,营养的吸收,而获得能够滋养蠕润脏腑的作用。
4、痰迷心窍——牛黄清心丸
调理:化痰祛邪,清心活血。
最后一种情况,当痰在心脏的时候呀,人就可能会胸闷恶心,意识模糊,说话不清,喉咙有痰鸣的声音,严重的甚至神志不清、精神呆滞、举止失常,以至于不省人事。这可能是因为痰迷心窍了,心在中医上主神志,痰迷心窍了呢,心会被邪气侵扰,心长期被邪气侵扰呀,会导致水液积聚在心形成痰液,痰液蒙蔽心窍以至于神志不清晰,这时候可以试试牛黄清心丸,他可以化痰祛邪,清心活血。
牛黄清心丸,中医方剂名。出自《痘疹心法》卷二十二。为开窍剂。具有清热解毒,开窍安神之功效。主治温邪内陷,热入心包,痰涎壅塞,烦热神昏,谵语抽搐。
组成:黄连(生)五钱(15g),黄芩、山栀仁各三钱(9g),郁金二钱(6g),辰砂一钱半(4.5g),牛黄二分半(0.8g)。
功用:清热解毒,开窍安神。主治:温邪内陷,热入心包,痰涎壅塞,烦热神昏,谵语抽搐。
温馨提示:中医讲究一人一方,根据个人自身症状做辩证加减开方,切不可盲目使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