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战:用“望远镜”规划孩子的前程

标签:
王金战家长学业规划 |
分类: 家庭教育 |
本文节选自王金战畅销书《英才是家庭造就的》,转载请注明出处!教育咨询电话:400-6868-661
◆
◆ ◆ ◆
◆
现在,家长都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钱,教育投资几乎成为家庭第一重要的投资了。各地的少年宫、各种面向中小学生的民办、校办的培训班,生意极其红火。到了周末,家长们带着孩子,背着画夹,扛着乐器,从城东赶到城西,四处接受培训。效果如何?各种学习填满业余生活,两代人都苦不堪言。
不是拿着
“望远镜”给孩子规划前程,而是攥着“聚焦镜”强迫孩子跟风、死磕,这样的家长大有人在。
在一个人的智力开发期,如果学习的内容是他感兴趣的,那么他的潜能就会极大地被激发;而一旦这些内容他完全不感兴趣,他的智力就会被扼杀。跟风教育出来的孩子,心理问题越来越多,性格缺陷也越来越大。当孩子走向社会时,发现学的东西不再那么重要,社会认可的是个人的综合素养,他反而失去竞争力。这时怎么办?所以,家长必须“提前规划”。
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2012年伦敦举办奥运会。为加强两个城市的文化交流,在
2008年春节前,英国教科文组织主办了一次来京考察。我是中方的项目负责人,英方则由大名鼎鼎的伦敦政经学院的领导负责。我随英方负责人来到伦敦初中二年级的一个班。这个教室里没有黑板,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投影仪、一个屏幕,没有课桌,只有六张圆桌,像个大餐厅。每一个圆桌旁边有七八个学生围着,他们有做手工的,有做游戏的,有聊天的,也有看书的,还有做作业的,总之干什么的都有。教室里有三四个老师在辅导学生。
我好不容易发现了一个做作业的小男孩,并拿起他的数学书看了看,你知道一个初二的学生在做什么数学题吗?
3除以5等于多少。我就指指这个题让他做。他从书包里掏出计算器,先按了“3”,再按了“÷”,又按了“5”,最后一按“=”,那个屏幕上显示“0.6”。然后,这个男孩就用无比期待的眼神看着我。我连忙竖起大拇指:“Very
good!”这就是英国的教育。
这样的题,我们国家小学三年级的学生都会觉得太简单。可人家初二的孩子用计算器做出来,还兴奋得不得了。在英美国家,上午九点上课,下午三点放学,学生作业很少,学习轻轻松松。不是英国人傻,美国人不聪明,人家也知道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学习成绩一般,但他们宁愿这样做。为什么?因为他们非常清楚,中小学038时期应该是享受童年、童真、童趣的时期,学校应该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阳光的个性、广博的爱好和与人交流的能力。学生上了大学,年龄一大,就开始拼命学习。而且,高校的教学质量要求非常严,比如剑桥大学每年淘汰率高达
20 %,伯克利大学一年要淘汰 30 %的学生,极其严酷。去了这样的学校,谁敢不学?
我们国家恰好相反,孩子们中小学阶段被如山的作业、成堆的考试训练成了学习机器、考试机器,一旦考上大学,整个人就松懈下来。中国的大学基本上没有淘汰率,有些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就是可学可不学。即使这样,还有一些大学生觉得压力大。既然家长不能选择教育体制,也不能使劲逼孩子,那么孩子要想在现有的环境下占有一席之地,家长应该怎么办?还是得提前设计。
不管是从教育制度、社会因素,还是孩子自身状况来看,提前规划孩子的发展方向都是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别等到孩子彻底被淹没在人海中的那一天,空留一声叹息。
培育英才从什么时候抓起?当然是从小开始,越早越好。
一个人的童年阶段完成了一生智力开发的 80
%,阅读力、记忆力很强,背唐诗、学外语、做奥数题,他们都能很快掌握。至于艺术特长,更需要童子功。比如舞蹈,到了中学你再来训练,基本上就晚了;一些竞争比较激烈的乐器项目,如拉二胡、拉小提琴,也必须从孩子七八岁时就抓起。
我有个学生叫肖盾,曾任伦敦瑞士瑞丰银行投资银行的副总裁,现在是一起作业网联合创始人。作为一名中学生,他当年的英语水平到了什么程度?人大附中组织孩子们到美国参加世界头脑奥林匹克大赛,全队师生没有带一名翻译。因为有肖盾在,根本就不需要翻译。比赛结束,他就拿着当地的旅游手册,领着大家到处观光。
原来,在肖盾还没出生的时候,他的爸爸妈妈就已经设计好了——如果生的是女孩,就重点培养她数学,因为数学往往是女孩的弱项,要提前将“短板”补足;如果是男孩,就下功夫教他学外语,因为男孩的语言能力通常弱一些。这样,在肖盾还牙牙学语的时候,家里就推行了“双语制”。
当然,前提是父母都还能说一点英语,虽然口语水平并不高,但是一张白纸可以描绘出最新、最美的图画。肖盾刚上小学,就已经是个英语通了。甚至很多词他是先会说英语,再会说汉语的。早上看到太阳,一开口就是“sun”;晚上看见星星,又喊着“star”。“太阳”和“星星”的汉语发音他反而学得慢一些。
因此,肖盾从小就显得格外自信。课堂上,别的孩子开口说英语总是怕出丑,声音小得像蚊子叫,手也不知该往哪儿放。只有肖盾大大方方,就像在跟大家聊天一样,只不过用的是英语。
有一天,英语老师忍不住问肖盾:“你们家是不是刚从国外回来?”一个来自推行“双语制”的普通中国家庭的孩子,竟然被英文教师误以为是“从国外回来的”!粗通英语的年轻父母何其多,具备国际眼光真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吗?依我看,差距就在于是否尽了这份心。
本文节选自王金战畅销书《英才是家庭造就的》,转载请注明出处!您也可进一步学习王老师30年教学经验倾囊相授而来的《金战学习法》,咨询电话:400-6868-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