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金战: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独立是成长的前提

(2016-10-19 15:39:32)
本文节选自王金战畅销书《英才是家庭造就的》,转载请注明出处!教育咨询电话:400-6868-661
王金战: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独立是成长的前提
◆  ◆  ◆  ◆  ◆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搞不清楚自己的职责究竟是什么,他们不像家长,更像是孩子的保姆。

有很多家长,把学习成绩作为评判孩子成才与否的唯一标准,为了不让孩子耽误学习的时间,大包大揽了一切生活琐事。只要孩子能把学习成绩搞上去,让爸妈喂饭都可以。不是我夸大其词,这样做的家长不在少数。

当然,这是一件大错特错的事。一个门门成绩一百分,却连鞋带都要妈妈系的孩子,能算是英才吗?一切的优秀,都要建立在生活能够自理的基础之上才有意义,否则迟早有一天,孩子会在社会的竞争中败得体无完肤。

当年闻名世界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现在为什么不办了呢?那是因为,这些学生确实是智力超常,但是经过跟踪调查,他们中的多数人,最后的发展、成就和大家的期望有很大差距,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无法独立生活。这些学生在青春期,缺少了很多实际生活的历练。一旦走上社会,他们当年在学校里学的那些东西,真的有那么重要吗?有的人连自理能力都没有,衣服不会洗、饭不会做,基本的生活都保证不了,又何谈才能?此时,这些学习天才们就显得非常弱势,很容易就淹没在众人之中了。

我的女儿从上小学起,我就开始让她参与家庭的各种事务,如自己的衣服自己洗,每天帮妈妈刷刷碗等。这一坚持,就是十几年。

女儿中考那年,有一次我的一位朋友来家里做客,看到女儿正在刷碗,不禁惊呼:“马上要参加中考了,还在刷碗,多耽误时间啊!”

我正要反驳,女儿先开口了:“不会的,叔叔,我每天都干的,早就很熟练了,每次我学不下去的时候就来帮妈妈干活,换换脑子,这比坐那儿硬耗着管用。”我听完后特别开心。参与家庭的各项事务,不仅锻炼了女儿的独立能力,而且能让她从枯燥的学习中抽身,避免学习倦怠,提高学习效率,真可谓一举多得。

之后发生的一件事情,更是让我意识到“独立能力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前提”这一道理的正确性。有一次,女儿去外地参加一个训练营,和她一起去的还有她的几个同学,因为全封闭管理,不允许家长陪同。半个月后,训练营结束,我和妻子去她宿舍接她的时候,被眼前的景象感动了。女儿的床上,被褥叠得整整齐齐;桌上,练习册、课本、笔记摆放得规规矩矩;衣服洗得干干净净。常年的锻炼让她早就知道该如何分配时间快速完成这些工作,这不仅一点都没耽误学习,英语成绩还突飞猛进,已经可以和外教流利地交流了。而和她同去的同学则在一旁不住地抱怨:“衣服洗不干净,房间乱七八糟,水壶都烧漏了,每天疲于应付生活上的琐事,哪还有时间学习?没有家长照顾啥也不顺心,哪还有心思学习?这个集中训练营算是白来了。”

独立能力不仅有利于学习,还是完成其他一切事务的前提和保障。试想如果连独立都无法做到,学习再好又有什么用呢?肯定没有哪位家长愿意自己的孩子变成一个“生活白痴”吧?那就千万不能再抱着“让孩子干活是耽误学习”的想法了,先不说适当做些家务有助于学习,就只说辛辛苦苦考上了大学,您肯定不会想让您的孩子因为“生活不能自理”而被迫退学吧。独立,这种技能学校是培养不了的,唯一能培养孩子的,只有家庭。

怎么培养?培养的过程是什么?小学“抱”着走,初中“领”着走,高中“赶”着走,应该是这样的一种演变。但是在这个独生子女占多数的时代,无论小学、初中、高中,孩子都是被“抱”着走的。

有一个山东农村的孩子考上了北京化工大学,他的家长却在人大附中校门口等了好几天,一定要见我一面。我心想,孩子都上大学了,到底什么事还用得着我?

一见面,这位家长就告诉我:“孩子要退学。”“什么原因?”“想家。”“为什么想家?”

原来,他家里就这一个孩子,父母什么事都惯着他,只要别让他吃苦受罪,父母干什么都行,结果弄得孩子一点独立意识都没有。

孩子上了县城一中,看不见父母就哭。没有办法,父母也不种地了,就到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子,天天出去打工呀、捡破烂呀,陪孩子读书,一陪就是三年。孩子好不容易上大学了,智商挺高,可自理能力太差,离开父母寸步难行。

学校管理老师给家长打电话说:“这孩子快待不下去了。”家长就急忙赶到北京来了。我一见那孩子,发现他长得挺可爱、挺精神的,看起来也很单纯。

我跟孩子的父母讲:“培养孩子,要给他一种能力,授人以渔,不是授人以鱼。你给他鱼,他坐吃山空;你教会了他打鱼的本领,他将来才能有更大的收获。”

家长说:“我们压根儿就没这么想过,只是想我的孩子只要学习好,别的都不重要了。”

的确,中国独生子女家庭败不起,不是孩子败不起,而是家长败不起。许多家长不敢、不想、不愿把孩子放出去,让他经受大风大浪的历练。

我班里有一个叫陈远的学生,个子还不到一米六五,学习在班里也不太突出。他还喜欢搞些奇谈怪论,总是和大家辩论得脸红脖子粗。“非典”那年,他申请美国留学,递签三次都被拒了。

第三次被拒签后,他回来跟我汇报情况。我问他:“你被拒了三次,就没有什么反应吗?”他说:“我用英语跟他们辩论,把他们辩得哑口无言,那个签证官非常吃惊地看着我。”我打趣道:“君子动口不动手,干得不错。下一步你准备怎么办?”

陈远五月份被拒签,六月份考大学,凭他的学习功底,这时候回头再考清华、北大确实已经来不及了。陈远说:“我现在紧急到英国使馆办签证,转到英国留学。”我说:“行,我支持你。”于是,陈远就紧锣密鼓地开始启动英国留学手续,终于赶在开学前办好了签证,被英国一所名校的预科班录取,和其他的同学们一起上学了。

陈远后来跟我回忆说,那天他一到伦敦机场,取出那个比他个头还高的箱子,好不容易把它搬到机场大巴上,却不知道要去的学校在哪里。他问清楚了该在哪里下车,下了车,又一路打听。一个小孩背井离乡,拖着那么大的一个行李箱,一路上走走停停,停停问问。英国路上行人稀少,走半天找个人都困难。这么一段经历,一般的独生子女能受得了吗?

陈远说:“王老师,我在问路的过程中,忍受着陌生、孤独,一路上不知问了多少人,走了多少冤枉路,才终于找到房东家。那时,我都要流泪了。”

一到房东家,陈远赶紧到学校报到注册,办理各种手续,回来就做饭洗衣,一切都得自己料理。据说这个房东还不太友好,陈远实在受不了了,两个月后又找了一个地方,跟别人合租,才稍微感觉有了一点自在。

此后,陈远拼命地学习。不到半年,他竟然把预科班所有的科目都修完了,感动了学校的老师们,老师们一致推荐他上牛津。

那年春节前我到英国考察,去看了陈远。一般男生都觉得自己的房间像猪窝一样,听说我去参观,总是藏着掖着的。陈远可不一样,特意邀请我到他的房里看一看、坐一坐。嘿,那小日子过得呀,真让人羡慕!屋里烧着壁炉,还有现磨的咖啡。

我出国的惯例是:见到自己的学生,临走都要给他们留下点现金。快过年了,就当是压岁钱。陈远不但坚决不要,还给我包了一个更大的红包——一千英镑!

他说:“您第一次到英国来,得买点儿喜欢的纪念品什么的。”我问他:“你小子上哪儿弄这么多钱?”陈远回答:“每个周末我都要去实习,现在已经被一家银行留下
了,我还有一些股票投资。”他骄傲地说:“虽然我还没有毕业,但挣得比我爸还多呢。”这孩子把我感动得不行,我问他:“今年多大了?”“22岁。 ”

才 22岁就已如此独立自主,所以,是雄鹰就得展翅飞翔,是蛟龙就得回归大海。临走时,我还是悄悄把钱给他留下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总是长不大。在幼儿园,你把他当个孩子,上小学了,你就应该把他当小学生对待。迟早有一天,孩子是要走向风雨、搏击浪潮的。这种能力什么时候培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