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教育缺少真诚
——写在儿童节到来时
又一个六一儿童节到了,照常要说的“过节话”:真诚祝愿小朋友节日快乐,幸福成长!
为过节的小朋友感到高兴是,例行的放假,可以不去上课,疯玩一阵子,释放一次童真,还可以收到礼物,享用一次童乐。
高兴过后,多虑的我,还想为孩子们鸣一鸣不平——
审视当下的教育,总觉得缺点什么,不少的博友也在放出同样的感慨。且看发生在校园的实例:
“今天上级领导要来检查,听说来我们班,我们务必要打扫好卫生,如果有领导问你们学校情况,不能说……要说……”老师在对小学生布置任务并“暗授机宜”。
“大家每人都必须捐献两本书,要不,我们班就无法达标”(原则是自愿的)……
填写教师调查表,不能选择“D-不好”……强制的口吻教导着。
诸如此类,在小学的校园里常有发生,孩子幼小心灵就被“形式”左右,面临书本与现实的矛盾,让一些本来就懵懵懂懂的小学生更加疑惑,渐渐地把作假视为“正常”,从小所受的潜移默化的“培训”,渐渐远离了真诚,让他们长大后也能娴熟地奔走在走马观花的形式中。知行不一的教育,必定是“表里不一”无视本真的结果。
校园如此,家长也有类似:一次我到西单书店签售,遇见一位年轻妈妈劝导自己的孩子不要买手中的漫画,小孩儿则是努力的撒泼,不买就不走了。妈妈一个劲说,那书“没意思,没有用”。家长注定没有说真话,无非是怕孩子看课外书影响了学业。
当孩子追问父母,他是哪里来的?家长却敷衍,说是捡来的……
可见,我们的教育缺少了一份真诚,实事求是的真诚。于是乎,虚假、投机、侥幸、做作、趋利、圆滑、浮躁,自然风生水起。
孩子从小被灌输,唯有“好好学习”,才是唯一出路,此外的爱好,都是“不务正业”——一句相当不够真诚的教导。一面高喊“全面发展”,一面却在排挤非“语数外理化”之类的课程,乃至音体美,努力造就一批批“学习机器”,以彰显学校的政绩。学习的真诚目的,被掩藏了。
我们如今的教育体制是希望人均衡发展的,语数外一样不能差,但又很不均衡,重文轻体,一些学校的体育、美术、音乐等老师加起来可能就数位,还不如这些应开设的科目数多,一位老师既教美术又教音乐。学生可能会背各个时间段的历史事件,但可能都说不出自己为什么学习,为什么要读史;学生可能试卷成绩优异,却无任何求知的乐趣,当考试结束时,再也不去碰那些所谓的“有用之书”。学习、学习、再学习成为阻碍孩子快乐成长的“咒语”。
美职联NBA小将林书豪迅速“火”遍全球,用他的成功显示出,“全才学子”是有的,“熊掌鱼翅可以兼得”,给爱玩的孩子争取了真实的空间。丁俊晖、刘翔、姚明等人,起初并没受过完整的教育,也用成功他们反证了“好好学习”不是唯一。
我们应当还给孩子一个真诚的、多样化的未来世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