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07年一道高考数学题的质疑
高考完后,好多考生向我的信箱里发信,提出对一道数学高考题的质疑,我本人以为学生的意见是有道理的,至少这个题目的表达会给学生带来思维的困惑,不利于体现高考的选拔功能,建议大家就此进行讨论,也希望命题组负责人重视来自于学生的呼声。十年寒窗,命悬一刻,每一位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因为这件事关系到学生的一生。下面是学生来信的全文
王老师:
您好!我是刚刚参加完高考的一名高三学生。在全国卷2数学试卷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您是数学方面的权威,还望能给予解答。
本次数学考试第18题的叙述不是很严密。原题如下:
从某批产品中,有放回地抽取产品二次,每次随机抽取1件.
假设事件A:“取出的2件产品中至多有1件是二等品”的概率P(A)=0.96.
(Ⅰ)求从该批产品中任取1件是二等品的概率p;
(Ⅱ)若该批产品共100件,从中任意抽取2件,ξ表示取出的2件产品中二等品的件数,求ξ的分布列.
我们都知道,抽取有2种方式:有放回的抽取和无放回的抽取。在题干中已经明确了抽取方式是有放回的抽取。根据答题原则,题干是背景,应当依照题干回答第(Ⅱ)问,在无法决定采取有放回还是无放回做题时,当然依照题干进行计算。这样我们理所当然的认为第(Ⅱ)问中的抽取是有放回的抽取并依此回答了问题。但是标准答案的做法是把其当成了无放回的抽取,与题干相矛盾。这样一些同学就丢掉了6分。我们感到很冤枉,这并非因为我们知识储备不足,也并非是因为粗心大意。我在答完其他所有题后还有30分钟的时间,全部用于思考这个问题,并最终在确认了我的做法有充分根据之后将其书写在答题卡上。我的数学是强项,目标就是满分,然而因为这道题的原因,我非常失望,我相信还有很多和我一样伤心和不平的同学:10年的寒窗苦读,到了最后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而失分吗?恳请您和其他各位好心的教授、学者、老师和所有关心高考和学生命运的人能够支持我们,帮助我们。我们希望我们的理由有人倾听和关注,我们希望能得到应有的分数。因为这6分不只对我,对很多人,都意味着命运的改变。
还有,我在想:这种与众不同的少数人的思维是应当得到保护,还是打上错误的标签?一个民族需要创新精神,但是在这个少数独特的思维饱受打击、党同伐异的时代里,中华民族怎么才能振兴?我为我和其他同学的境遇而伤心,更为整个民族的命运而担忧,我们现在是不是“一根筋”?。中国人需要自主创新精神,而这一切,首先在于承认其他人正确的观点。我现在极度的无助,急切地需要您的帮助。希望您能仔细推敲我的答案,我很希望听到您的意见,它对我至关重要。
在此对您表示衷心的感谢!
附:
标准答案的结果(不放回抽取)(过程略)
ξ
0
1 2
P
316/495
160/495
19/495
我的答案(可放回抽取)
P(ξ=0) = (1-p)(1-p) = 0.64
P(ξ=1) = 2p(1-p) = 0.32
P(ξ=2) = p·p = 0.04
ξ
0 1
2
P 0.64
0.32
0.04
差距很小,问题的关键在于第(Ⅱ)问抽取方式的认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