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书稿:教育孩子的三驾马车(连载十)
(2015-08-05 23:16:42)
标签:
教育育儿文化 |
分类: 子女教育 |
第六章
教育孩子,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而且是一门非常复杂的技术。是技术,就要求操作者掌握必须的能力,单纯凭朴素的经验或者人云亦云的一些理念,还达不到教育好孩子的要求。
教育出高素质的孩子,对父母提出了高要求。父母首先要认识儿童的成长规律,认识孩子的个性特征,还要掌握教育儿童的方式方法,结合自身灵活运用。这也是为什么本书专门开辟“孩子生来不是一张白纸”一章的原因。
教育好孩子,对父母有哪些要求呢?我们从诸多要素中筛选出几个具有统统摄作用的共性要求,简称“四心”,即:爱心、细心、耐心、恒心。
一
爱心,就是对孩子要有爱心,要有一颗深厚的慈爱之心。人类对自己后代的爱心是与生俱来的,人们普遍把孩子做为自己婚姻的硕果、爱情的结晶。孩子的诞生深刻满足了父母的价值感和自恋心,新生命代表着新生和希望,一对孕育出新生命的夫妇是伟大的。
有了爱心,父母才能无怨无悔地为孩子付出。要想教育好孩子,父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这些精力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就拿小孩子的安全来说吧,每时每刻牵挂着,上学回家,晚到一会儿也牵肠挂肚。冬天冷了怕冻着,夏天热了怕热着,可以说孩子是父母心里永远的牵挂,可怜天下父母心。
从出生到成人,孩子需要照顾的地方太多、太细了,如果没有爱心这个基础中的基础,小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是不可想像的。小孩子出生后很弱小,无一不刻需要精心照料,即使成长过程,也常有任性无理的时候,父母们总是以宽容之爱心去包容去引导。孩子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又总是手把手地去教。到了青春期逆反,即使遇到交流不畅和矛盾冲突,父母还是要耐着性子去解释,放下架子去沟通,甚至容忍孩子一时的错误,等待他们的醒悟。
爱心不只是给孩子吃和穿。有的父母教训起孩子来,张口闭口就是我给你吃给你穿,你就得听我的话。凭心而论,孩子的出生,成就了为人父母的心愿,孩子与父母是一体的,相互的。如果没有孩子,恐怕父母们还要为不孕不育而忧心冲冲呢。况且,既然生了孩子,就有义务去养育孩子,不但养育还要养育好,不然就是父母们的失职了。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吃穿,但与生理的成长同样重要的是心灵的成长、个性的成长,如果只重吃穿这些物质条件,而忽略心理的成长,也是一种失职,不能只把孩子的吃穿需要满足好就算合格了。
有的父母打着爱心的名义,做着自私的事。表面上让孩子上各种辅导班是为了孩子的未来,实际上是想让孩子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表面上为孩子做主选择专业和学校,实际上是为了自己在同事朋友面前争面子。有的父母怕麻烦,一次性给孩子一个月的生活费,表现上是信任孩子,肯为孩子花钱,实际上是为了省事,结果可能惯坏了孩子乱花钱的毛病。林林总总吧,父母们出于自己的需要,以爱心的名义,做了一些并不太恰当的事情,这时候就不是爱心了。
【爱心会过度】
【爱心有时候也会过度,从而形成溺爱。父母的过度满足,容易让孩子形成任性顽劣的个性,成为自我中心的“小霸王”,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受溺爱的孩子,因为父母的过度保护,该限制的时候缺乏限制,容易为所欲为。这样的孩子在家里唯我独尊,在学校惹事生非,走向社会也缺乏规则意识,往往造成个性障碍,难以适应社会。
有的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爱心过度,要星星不给月亮,一旦发现孩子有了问题,就变得非常苛刻。这种情况可以说是爱之深、恨之切,但客观上把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推向了对立。爱心没有了,温和也没有了,只有对抗,这样就失去了教育好孩子的条件。有的父母看到孩子不满意时,甚至采取看笑话的态度,那就是父母不理性了。】
遇到问题时,父母们要扪心自问,自己这样做是对孩子真有爱心的表现吗?是为了自己的需要还是为了孩子的需要?这样对待孩子是理性的爱心,还是任性的意气用事?父母们真正的爱心,是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更改权衡孩子的权利和义务,为孩子将来能独立、快乐生活而考虑的。
【父母也可以有私心】
【要求父母有爱心,但并不是要求纯粹的百分百爱心,父母也可以有自己的私心。毕竟父母有父母的利益,父母与孩子是个利益共同体,完全为孩子的爱心,也是不现实的。比如,在孩子就业和恋爱问题上,父母们往往都想让孩子留在身边,而孩子想去外面闯一闯,这种情况怎么办呢?从孩子的角度讲,要理解父母的需求。从父母的角度,就要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也理解和尊重孩子的需求。这种理解和尊重是相互,重点在于不能强加和欺骗。】
卡尔威特经常与孩子一起玩游戏,如果没有足够的爱心,是做不到的。在一起玩搭积木的游戏中,卡尔威特经常向孩子提供帮助,引导他想像、设计积木图形和结构。在游戏中,孩子加深了前后、左右、上下、中间、旁边等方位的认识,形成了高低、长短、厚薄、轻重、大小等观念。还学会了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设计,锻炼了手眼协调能力,发展了形象思维能力。没有爱心的父母,不但做不到,甚至连一点陪伴的时间都拿不出来,孩子的能力发展必然受到影响。
教育孩子,要求父母们对孩子始终保持足够的爱心,即使遇到问题,也积极想办法,事情可以缓,态度也可变,但爱心不能变。很多事情,在争理的时候,各有各的理,互不相让,难分高低,可是一谈到爱,什么都好说了。爱,既是教育好孩子的基础,也是处理好问题的办法。
二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说的是,天下再困难的事,也是从简单开始的,天下再大的事,也要从细处做起。教育孩子是难事,是大事,但必须从细处做起,没有细心,粗枝大叶的父母教育不出好孩子。
孩子的成长是全方位的,无论长身体、长知识还是发展好习惯好个性,内容多,要求也多。这些内容和要求,又都体现在细节上,由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细心的父母才能及时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及时想办法,变成对孩子的有效影响。
【表扬需要细心】
【以表扬孩子来说吧,要求表扬要及时。如果父母不细心,就无法看到孩子的表现,错过了表扬的时机,孩子得不到激励,一些好的行为就可能无法得到强化而不能发展成好习惯。
这方面,我有个例子,平时洗碗时,我告诉孩子要注意洗碗底等细处,孩子听到耳里,记住了。有一次,我发现她在洗自己的碗和勺子时,把勺子背面的低凹处也认真清洗了。不经意的发现,让我惊喜,当即高兴地表扬了孩子,并表示向孩子学习。孩子听到了表扬,也很高兴,我们之间的亲密度也提高了。一处细心的观察,一个及时的表扬,强化了孩子的好做法,融洽了与孩子的关系,互动的心情更好,教育的氛围也更好。】
【辅导学习需要细心】
【父母在辅导低年级孩子学习时,会发现有些知识点,孩子并未完全掌握,只是死记硬背学会了。看起来可以把题做对,但实际上不会灵活运用。细心的父母可以通过让孩子反过来给父母讲一讲这种形式,发现他们的问题。这样,孩子从低年级开始,就容易养成扎实学习的好习惯。孩子年龄小,没有这方面的经验,父母早介入、早提醒,孩子就少走弯路。】
【引导需要细心】
【我们做事都有畏难情绪,小孩子也是一样,如果容易的事情,都争着抢着去做,遇到困难的事,就有点回避了。比如与人交往,如果是跟熟人朋友交往,大家都爱去,可是跟陌生人,或者有点不太友好的人交往,就不太情愿了。这时候,就需要鼓励和引导孩子怎么对待这些情况。引导的基础也是细心观察,观察到孩子的表现,再详细了解情况,根据观察和了解到的情况来引导,以便更有针对性。这样孩子做起来容易一些,效果也明显,受到鼓舞,产生良性循环。】
细心的价值在于及时发现问题,因为没有及时发现问题,而产生大损失的也不少。一些父母往往在事后说,就是因为当时没注意,或者忽视了某个情况,才导致产生问题的。
有一个女孩,青春期好奇,往尿道里塞入一支圆珠笔管,拔不出来,造成各种不适。女孩不敢告诉父母,独自承受着痛苦。一直到七年后,圆珠笔管的另一端形成很大一块结石,才做手术取出。
小孩子就有这样的特点,感觉自己做了错事,不敢说,父母再不细心,忽视了孩子的外在情绪表现,没有观察到,不能及时处理,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细心才会发现问题】
【有一个男孩,小学四年级时,在学校受同学欺负,遭到威胁不敢告诉老师,也不敢告诉父母,结果形成了恐惧胆心的个性。日后对人疑心大,不敢与人交往,影响了恋爱和工作。
这个孩子在受欺负的时候,虽然不敢跟老师和父母说,但心情一定不会好受,如果父母细心一些,也会从外在情绪上观察到,这样再去了解,才能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由于父母工作忙等各种原因,孩子没说,父母也没发现,问题积累起来,影响了个人成长和发展。】
近年来有些地方发生了令人气愤的校园性侵案,这些受害的学生遭到威胁不敢跟父母说,造成施害者肆无忌惮长期作案。学生受害后,往往会有恐惧、惊慌等表现,父母们如果细心一些,能经常和孩子保持交流,是会观察和了解到的。
有些父母在事发后回忆,当时发现孩子哪里不对劲,以为感冒了呢,就没太在意。这样的疏忽还有许多,只有细心的父母,才能及时消除隐患,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三
耐心与恒心,是小孩子成长规律所决定的必然要求。孩子从出生到成人,要经历漫长的十几年二十几年的时间,父母们要象农民等待庄稼生长那样,来等待和陪伴孩子的成长。
孩子的身体成长、智力成长、对事物的认识、形成的经验,甚至错误的转变等等,都需要耐心对待,坚持长久。
【成长规律要求有耐心与恒心】
【儿童的生理发展遵循基本规律,以动作发展为例,是按从整体到分化、从不随意向随意、从上而下、从中心到外围、从粗动作到细动作的顺序发展。
儿童的心智发展也有基本规律,主要表现在认知能力和社会性发展方面,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元,从表面到深入,从感觉到知觉,从形象到抽象,从生疏到熟练。
了解这些规律就能知道,教育和引导儿童的一个最基本常识是,要遵循这些规律,而不能拔苗助长;要持之以恒,而不能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要理性面对,而不能意气用事任性而为。】
有些父母心情急切,恨不得让孩子一下子插上翅膀。所以,社会上出现过一阵子超级儿童,三岁可以背几百首唐诗,五岁可以写三千个汉字等等,如果孩子有这样的兴致和天资,当然可以。如果是父母的一厢情愿,以诱惑和刺激的孩子的方式获得的,那就得不偿失了,都是急近功利的做法。还有些父母给孩子同时报几个兴趣班,孩子又是弹钢琴,又是练书法,还要读英语,练心脑速算,这都是太急切的心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
须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的成长不是一天促成的,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心。
养育孩子的确要付出很多精力和时间,那么要到孩子多大,才能大致上轻松一些呢?这个问题因人而异,对有些孩子来说,初二、初三就已经比较自觉了,到高一、高二就可以全面自觉,自己知道自己的目标和任务,能自觉按照要求和规则做事。这时候,父母们就算可以轻松一些了。但中国的父母对孩子的投入是最多的,往往在孩子的高考、上大学、就业、婚恋等事情上,还要投入很大精力。
【多方面成长需要耐心和恒心】
【孩子在各方面的成长和提高,都需要父母的耐心陪伴和引导。拿生活习惯的养成来说,良好的习惯不是一天可以养成,孩子从知之不多,到有所认识,再到养成习惯,需要不断练习,也需要时间的积累,这个过程中,需要父母及时发现问题,耐心给予指导,失去了耐心,就会烦躁,孩子会敏感去捕捉到父母的急躁,变得不敢去练,或者更加紧张,甚至失去兴趣。
孩子成长所需的营养是多方面的,这里面就包括游戏和娱乐。不要小看游戏和娱乐,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玩,玩的层次也有高有低,优质的娱乐活动可以使小孩子在玩中获得乐趣,玩中得到收获,而不仅仅是为玩而玩。比如一起散步、游泳、打球、手工制作等等,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不但提高了身体素质,也锻炼了动手能力,甚至交往能力,培养了积极乐观、兴趣广泛的好个性。这些活动都需要父母的陪伴,如果没有耐心,便很难做到与孩子同乐。
所以说,爱心是从内心深处对孩子的爱,而耐心则是爱心的具体表现,没有耐心的爱心也是表层的,真正的爱心,要通过耐心体现出来。
从孩子的心智发展规律可知,孩子在语言、认知等方面的发展遵循由慢到快、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程。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以及提高认知能力,都需要耐心引导和耐心等待。这就要求父母们拿出充足的时间来,还要允许幼小孩子犯错误,要耐着性子悦纳孩子的笨拙、无知和凌乱。如果没有耐心,孩子的能力发展就会受到各种限制。】
耐心还表现在处理孩子懒散、任性、固执等各种问题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改之,仍是好的。人类本身就有很多弱点,也有很多顽劣的地方,诸如懒惰、贪婪、争强好胜等等,都需要适当引导以便适合社会生活。这些问题不但顽固,即使暂时得到控制,也常会有反复,这就要求父母们耐心细致地做孩子的工作,不但要摆事实讲道理,还要订计划重落实,只有沉得住气,耐得下心才能有好效果。有些父母遇到这些问题,缺乏耐心,情绪激动,动不动就大吵一通,甚至大打出手,那样只能促使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不但问题得不到解决,还容易引来新的更大的问题。
【防止近视最需耐心和恒心】
【拿防止近视来说吧,很多小孩子小小年龄就戴上了近视镜,这都是年龄小,自我控制力比较弱造成的。要有效避免过早近视,就要求父母对孩子起到必要而及时的提醒,这种提醒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年两年,而是从开始阅读文字书籍之时,一直到初中毕业,甚至可以更长。在这一点上,父母们不要责怪孩子不长记性,是孩子们还没有这样的自控力,他们是无意中用眼过度了,看书太近了,需要提醒。因此父母必须以足够的耐心对孩子进行提醒,还要有坚持长久的恒心。如果孩子不近视,或者晚近视,都是父母对孩子的重大贡献。】
孩子成长的长期性,也决定了恒心的重要性。指明这一点,就是要让父母们打消“速成”思想,树立“持久战”意识,踏踏实实做些功课,对孩子真正做到“扶上马、送一程;不敢骑,做示范;不会骑,陪着练”。
话虽这么说,但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培养孩子并非机械的填鸭式的教,更不是父母们单方面的努力。孩子整个成长过程中,父母们会发现孩子很多积极主动性和“闪光点”。这些优点和“闪光点”需要父母们及时发现及时鼓励,小优点强化起来就能发展成大优势,孩子的这种与生俱来的特性,能产生强大的发展动力。父母们的培养和引导起到的是催化剂和助推力的作用,不能悲观地机械地认为,孩子是父母单方面教出来的。
做父母虽然苦一些累一些,又要耗费很长时间,付出很大精力,但只遵循规律,完全可以轻松以对。看到孩子健康成长,父母们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
做个好父母,不仅要有好态度,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其中包括教育方法的知识,还有各种社会知识,更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一个三观不正的父母,是教不出好孩子的。父母立志做到“好人,好知识,好方法,好态度”,才能教出好孩子。好人,要在生活中慢慢锻炼;好知识,要在生活中慢慢积累,这自不必多说。好方法,就是我们总结的“三驾马车理论”,好态度就是我们本节总结的“爱心、细心、耐心、恒心”这四心,这是做一个好父母在态度上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