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骗案例之六:石市七旬老人遇诈骗痛失110万
(2014-11-09 22:09:23)
标签:
股票时评杂谈 |
分类: 心看天下 |
石市七旬老人遇诈骗痛失110万
来源: 石家庄日报2014-01-15
新年元旦刚过,石家庄市桥西公安分局接到一起报案,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遭遇电信诈骗痛失110余万元。据介绍,这是近年来我市电信诈骗类案件中受骗金额最高的诈骗案件。
1月8日,家住桥西区的七十多岁老人马先生家中的固定电话响起,一个自称是邮局的人问她是不是收到了一封关于北京市工商银行某支行贷款30000元的信件,老人说自己没有收到,对方立即说这里面可能有问题,并表示可以帮转到公安机关的电话。
随后,一名男子说自己是北京公安经侦总队的民警,并报出了自己的姓名、警号和工作电话号码,说可以通过010114查询,老人赶紧用自己的手机拨打010114查询,发现这名男子所报的号码正是北京市公安局经侦总队工作电话。老人对男子的话深信不疑,就追问有什么事。这名男子说她涉嫌洗黑钱案,涉案200多万元。
老人一下子慌了,说自己没干过这事。对方说,犯罪嫌疑人可能盗用了她的身份信息,并说可帮老人备案。随后,对方问老人家里的有关信息及家里各个银行的存款情况,老人都将这些信息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对方。对方说,要将她家的银行存款冻结进行调查,又一再告诫老人不要将这件事情告诉家里人,同时还将对老人的电话进行监听,如果泄了密将对老人进行逮捕。随后这名男子又给了老人一个手机号码,让老人晚上回电话汇报。
晚上8时左右,老人将电话打过去,一名自称“洪警官”的男子接了电话,说要开会,让老人次日上午9点在家等电话。这一夜,老人在惴惴不安中度过,没有将此事对任何人说起。
1月9日上午9点左右,一名自称“李警官”的女子给老人打来电话,说这个事情很严重,要老人积极配合工作,将家里银行的存款全部转成活期,存入她提供的银行账号,先予以冻结,在案件查清后解冻。“李警官”还要求马老太太在汇款过程中不能挂断电话。随后,老人赶到自己存款的三家银行,将自己的存款全部转为活期,转到“李警官”指定的账号,并且在转款过程中,“李警官”一直在跟马老太太通话。期间银行工作人员见老人汇款数额巨大,曾提醒过老太太注意别被骗,但马老太均在“李警官”的授意下,告诉银行工作人员家人要在北京买房急需用钱,将巨款转了过去,共110多万元。
当天晚上,家人发现老人神色不对,再三追问,老人才将事情的经过说了出来。家人立即意识到老人被骗了,遂到辖区刑警队报了案。
【分析】
从这起案件中,我们可以发现骗子行骗的几个基本环节:一是先以案情威胁老人;二设定电话获取信任;三是假装帮助老人消除威胁;四是要老人汇款到他们的帐号;五是要求老人不告诉他人或教给老人合理借口,以免败露。
骗子先是以老人介入经济问题可能涉嫌洗黑钱,公安方面正在追查,令老人感到恐慌。
接下来,故意用准备好的电话号码,让老人查证。骗子用一些带有公共服务性质的号码,比如110、114等特殊号,来迷惑老人,其实都是提前设好的,所以老人根本查不出破绽,而且更坚信了骗子提供的信息。
待老人相信后,骗子表示可以帮助老人解除误会,引老人一步步走进他们设定的目标----将指定帐号汇款。为了防止中途受到他人识破和干扰,又要求老人不得挂断电话或告诉他人。
所以,老年人如果收到以加害、举报等威胁和谎称反洗钱一类的陌生短信或电话时,不要惊慌和轻信,要多方求证,不要单独办理重大事项。
考虑到以上案件的受害人,均为70岁以上的老年人,我们分析骗子很可能在作案前了解过受害人的情况,他们判断老年人在记忆、理解、思维等方面均不如年轻人灵活,也可能有记忆衰退的情况,从而选定受害人实施骗术。
因此,我们建议老年人家庭中的经济大权,应当分散分配,或交由年轻子女来参与管理,一旦出现类似问题,老人必然找子女商量,可以起到一定防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