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寒山拾得俗籍(双蓬头)话今夕

(2013-01-05 15:47:11)
标签:

转载

建了一个专辑,专门转您的寒山拾得博文

到了任县的双蓬头,只要你提起寒山拾得,几乎所有的人都会给你津津有味的讲上一段轶闻趣话。

上古时代,这里广袤百里,湖泊列布,属于大陆泽区域。至唐代时期,还是一片水乡,沟壑纵横,人迹罕至。一条南北向的河流,翻腾着黄河之水穿村而过,这条河就是由邯郸方向而来的留垒河。

民间广泛流传:四十里直道出皇上,二十里直道出娘娘,三里直河出神仙。说也奇怪,一路婉延北行的留垒河流到这里,真的直流向北,于是,寒山与拾得的出生便应验了这种神奇的说法。

留垒河畔有两个南北相对的村庄,靠南边的村庄因形状象双头的凤凰,所以叫双风头,村中贫穷的农户韩家有一个小顽童叫韩山。靠北边的村庄因河而名叫留垒,村中殷实的农户石家有一个小顽童叫石德。

韩山与石德自小亲如兄弟,常常一块去地里拾柴割草,嬉戏玩耍。随着年龄渐长,二人目睹了人世的艰辛和无奈,也从石家家业的日渐衰落,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和痛苦,于是他俩相约游学访道。

他们二人见遍了四时无止息,年去又年来。万物有代谢,九天无朽摧(寒山诗)”的红尘世情,于是一为书剑客”,“驱马度荒城”,“学文兼学武,学武兼学文(寒山诗)”,“出生三十年,尝游千万里”。在黄河两岸辗转寻觅高僧大德,最后来到浙江的天台山,发出“卜择幽居地,天台更莫言(寒山诗)”的感慨。“幽涧常沥沥,高松风飕飕。其中半日坐,忘却百年愁(寒山诗)”,感到满心喜悦。“欲得安身处,寒山可长保。微风吹幽松,近听声愈好(寒山诗)”。于是,他们就在寒山岩处隐居了下来。

“一自遁寒山,养命餐山果(寒山诗)”,“ 寒山子,长如是(寒山诗)”。从此,世俗的韩山石德蜕变成了“寒山(或寒山子)”与“拾得” 使得“多少天台人,不识寒山子(寒山诗)”经过几十年的磨砺与修行,成长为一代有名的高僧、诗僧。因为寒山拾得二人相携出游参学,形影相随,一块得道,于是,后人也就把他俩的诗作统一收录进了《寒山诗集》。更因为二人提倡的和谐、和乐,经由清世宗(胤禛)十一年(1733)下诏,分别敕封的寒山、拾得,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了人间喜乐和谐的和合二仙

往事已经逝去,俩人小时候经常相聚踏出来的“ 神仙小道”已经废弃,口口相传的“拾家的碾子拾家磨,拾家的井水真好喝”中的碾子和石磨已经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之中,“石家的水井”早已干涸,被一户人家盖到了房子底下,天台寺还有三块珍贵石碑作为石料被埋入河桥底下。但双蓬头村头的仙里桥,和留垒村头的和合桥名字至今未变, 为了纪念俩位非道亦道、非僧亦僧、非儒亦儒、非俗亦俗整日蓬头跣足的高僧,而原来的“双风头”村名因而改为“二仙里”,进而改为“双蓬头”了。

从寒山的诗作中知道,寒山因思念少小带经锄,本将兄共居”的家乡,曾回到过双风头,“可惜百年屋,左倒右复倾。墙壁分散尽,木植乱差横。砖瓦片片落,朽烂不堪停。狂风吹蓦榻,再竖卒难成。于是又挥手而去

寒山拾得的家乡人,得知寒山拾得在浙江天台山修成正果,为了纪念两位大师,于是明代成化年间,在他们的家乡修建了“天台寺”,纪念这位从这里走出去的文化名人。“天台寺”虽数度被毁,但又多次重建,始终屹立不倒。近日适逢“天台寺”和合殿开光,本人亲自感受到了寒山拾得和谐精神的长存。

寒山拾得受到佛、道、儒三家的追捧,僧称其为,道称其为,儒称其为隐逸贤人,民间称之为和合仙,亦称之为喜神,寒山作为一代白话诗僧在海外有重大影响。

但愿寒山拾得提倡的出世、入世的和谐、和睦、和亲、和顺的文化思想将与世长存。

 

 

[转载]寒山拾得俗籍(双蓬头)话今夕



相关文章:

寒山与拾得:任县双蓬头天台寺大清乾隆碑碑文(补缺断句)

寒山与拾得:任县天台寺与浙江天台寺 苏州寒山寺的历史渊源

寒山拾得:俗籍任县双蓬头天台寺寒山拾得殿及圣像开光的意义 

寒山拾得俗籍辩 之二

寒山拾得俗籍辩

寒山拾得俗籍任县双蓬头一日游

寒山拾得 及任县《天台寺》修复研讨评估会的建议

寒山拾得 任县天台寺与苏州寒山寺

寒山拾得——骑游双蓬头天台寺

骑游世博——和合二圣寒山与拾得对话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