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为观止的《弟子规》文化名村---邢台龙化
文·王彦辉(邢台飞扬心理咨询中心)
邢台真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来到龙化村让人不得不赞叹于中国北方小村竟有如此特色的乡村文化----弟子规文化。
在人们感叹时下道德滑坡大兴诵读国学经典《弟子规》之时,早在2007年的邢台龙化村,就将昔日学堂修葺一新,开始了不间断的弟子规讲座,到现在已经5个年头。这个学堂的前身,就是年近60的邢网名博“老梅新枝”学书启蒙的地方,也是我们今天骑行龙化的主要目的地。
邢台市区沿邢左公路西行20公里即龙化。走进龙化,依山面坡,石屋错落,房舍规整,街道净洁,沿路两厢墙壁上视面积大小书写着各种格言警语,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让人一下子浸入书香氛围。街头村民无论大小,面带微笑,眉和目善,令人仿佛重回桃花源。
弟子规学堂坐落在民居之间,石基打底,青砖砌墙,门楼古朴,房舍端庄。正堂已经开讲,包括邢台学院学生在内的各方听众满满坐了一屋。主讲是位女居士,号作明依(音),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孝道,正讲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已是热泪满眶,众人皆有同感而唏嘘不已。讲座结束,明依居士当众下跪以示敬重双亲,场面感人,打动了在场的每位听众。
学堂里与庭院墙边四周,均摆放着一些有意趣的山石摆件和根雕石景,品味不同凡响。学堂的布置很讲究文化韵味,中国书法与颇具现代感的灯饰,都显示了创办者的追求。后方有两个书柜,陈列着《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集》、《格言名句》等国学经典读物,供听众按需取阅。
走出学堂,朗朗之音依然绕耳。在这种国学之音的陪伴下,我们一起参观了龙化村。
龙化村依山而建,是典型的北方山区乡村,石房石屋鳞次栉比。与英谈不同的时,这里的房屋使用青砖还多一些,门楼考究,女墙精美,似乎在显示着这里的村民生活更殷实一些。村中有供唱戏的会场亭台,有井口光滑的石井,有人们浆衣洗菜的池塘,还有几百年的老槐树。古树已垂垂老矣,却有新芽生于旧枝,阳光下那抹透明的嫩绿掠目惊心。据90岁的老人讲,老槐在他还是顽童时就是这个样子,八十年过去了,人已老,树依然------岁月无声悄悄去,繁花落尽几人回?
村西五里,便是龙化寺遗址。龙化寺曾两次被毁,有两通石碑记载重修事迹,佛塔已没,残砖遗迹犹在,新址正在筹建之中。
沿山坡而上,行有三里,可见山沟两侧多石砌洞口,象延安的窑洞,有单独一个的,有两三个并列的,很是奇特。领路人说这就是60年代末为了抵御侵略准备打仗而开凿出来的山洞,人称“战备洞”,遂将我们引到一处洞口。刚近洞口,幽幽暗暗,冷风袭来,侵彻肌股,衣服单薄者不敢近前。洞口处积水漫地,触之生冷,乱石散于其间,领路人垫脚而过,众人皆不敢行。唯老梅新枝、廿零与我,谨言慎行,紧跟其后,踏水而过,回首方知积水深不过一巴掌,长也不过五六米耳。四人以手灯照明引路,但见洞底皆为水泥抹成,洞顶滴水,下落有声,虽水泥地面,怎耐经年,亦成深洼。沿途两厢,洞中有洞,大小象办公室,可存物品。领路人称,今后想利用此洞,种植食用菌云云。约行五六分钟,走近另一出口,前面豁然明朗,却见一黑影当关,高声断喝:“哪个部分的?”我等皆惊,屏息而视,乃邢网名博李阳也。
听领路人称,这里的山是实心的,洞则是人工一斧一凿开出。遥想当年并无先进工具设备,洞内大小亦有限,难容多人同时作业,开出如此山洞实属不易。半个世纪过去了,洞已被人废弃不用,遗忘山里,充做养牛养羊了。
遥望青山,无语无言。一天的龙化之行,感慨颇多。想来这石洞可以被废弃,古寺可以被拆毁,还有什么是永恒的呢?人生虽长,不过百年,扪心自问,何欲何求?追求私利也好,青史留名也罢,但求尽心去爱,尽心去为,又何必披肝沥胆、苦意争春,到头来还不是零落成泥,无色无香。耳边又想起学堂里众人高声诵读弟子规的声音,相比起来,这承载着悠久智慧的文化之音,更能穿越时空,长存于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