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的两个方向
(2008-06-28 08:52:03)
标签:
教育 |
家庭教育中的两个方向
文/王彦辉(邢台飞扬心理健康中心)
遇到不少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总想问出一两条包罗万象的“真经”。每到此时,我也总耐心解释,对孩子的教育是长期培养和塑造的过程,要体现在很多细节上,不能指望一两句话就能概括,也没有一念就灵的“紧箍咒”。
听到这话,家长朋友们总有不少失望。在他们眼里,他们总希望我这个既搞教育又搞心理两重身份的老师能有个令人满意的回答。
我嘴上说没有这样的灵丹妙药,可心里一直敲着小鼓,想搞出一两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来。下面总结的两个方向,看是不是能让家长朋友不失望。
一个方向是:让孩子知道什么是他自己的事情,家长既不能分担,也不能代替。
另一个方向是:让孩子知道未来并不可怕,什么事情都会有解决的办法。
听到这两条,或许有一半家长会失望。我们不妨再说细些。这样一来,我还是没做到用简单的语句来概括家庭教育的精髓。那也没办法,说到哪里算哪里吧。
首先,很多孩子身上的问题源自与家长的界限不清,也就是分不清什么是家长应该做的,什么是自己应该做的。这样的问题同样适合对某些家长的描述,这些家长分不清什么是自己应该做的,什么是孩子应该做的。结果,孩子在无形当中形成了依赖,任性和软弱;家长在无形中变的强势,控制和迁就。这些问题会集中体现在孩子的青春期时期,青少年欲求过强或过弱,然后与家长的意志产生冲突。
一个初中生在孩童时期倍受父母溺爱,生来聪明伶俐,使得父母放松了她的学习成绩。另一方面生活上有求必应,很多事情都由父母包办代替,自己连袜子都不洗,房间也是父母代办。到了初中,父母才觉醒过来,加紧了对学习的要求,不免在语气上有些生硬,造成逆反,不但成绩没提高,还出现了旷课逃学。
究其原因,是这位学生在成长的早年时期,父母忽视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样的教育。
需要指出的是:很多情况一开始并不是孩子要缠着父母给做这做那,而是父母忍不住给孩子做这做那,做到不堪其苦时,为时已晚。
我们再来看另一个方向,让孩子知道未来并不可怕,凡事儿都会有解决的办法。这一点做起来更不容易,因为要想让孩子知道未来不可怕,首先当父母的要知道未来不可怕。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孩子做事儿胆小,畏头畏尾的,连主动打招呼都不敢。尽管这些问题都能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克服,但也会费很多周折,消耗不必要的精力。通常我们认为,这些胆小,源自于家长的胆小。当家长对一个行为的后果不敢或不能承担时,他会倾向于对这些行为严厉禁止。这些禁止,用在孩子身上,完全可以扼杀他们对世界的探索之心。一些恐惧,焦虑,逃避的方式会随之而来。
我们当然不是要鼓励孩子放开胆子去干,捅了篓子有老子顶着。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发挥最大的能力,给孩子展示更多的问题解决方法。另外,要更有智慧的告诉孩子什么是能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如何做,不能做的时候怎样寻求帮助。
强调一下,父母们在向这两个方向奋斗的时候,要坚持原则不退缩与耐心温和的态度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