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初中二年级的男生唐硕(化名)开门见山的问我:“人活着为了什么?”我稍微思考一下说:“为了快乐。”唐硕没有丝毫犹豫,象是早有准备似的犀利反击:“可我觉得不快乐,活着一点意思也没有。”话中的语气带着火药味直冲坐在旁边的妈妈。
当一个14岁的孩子说出这样的话时,我感到一阵阵的辛酸。这是一个怎样的学习和成长呢?让一个天真的孩子说人生活着没意思。
很多人向往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可现在的孩子反倒羡慕成人,他们说:“长大多好啊,想吃就吃,想喝就喝,没有什么附加条件;随便看电视、玩电脑,做学生真是苦死了。”
唐硕的妈妈在一边听到孩子的抱怨,于是说:“现在苦一点,就是为了以后的快乐。”孩子已经对人生失去信心了,对活着感觉乏味了,妈妈还在坚持未来的快乐,真是位执著的妈妈。
唐硕在上学期的考试中,语文80,英语95,数学110,这些成绩已经相对可以了。但代价相当高,几乎没有休闲的时间,每周只能打半个小时的电脑。
这让我想到前些日子的一位家长,她的孩子也是上初中二年级,但已经休学三个月了。只要一提起上学,孩子就头痛、出虚汗。这位家长唯一的心愿就是孩子能正常上学,无论学成什么样都行,无论成绩如何都可以,即使倒数第一名也能接受。
为什么对孩子的要求会有天壤之别呢?这里有个比喻,后一位家长是希望压折的扁担能恢复正常功能,即使背负不了多少负荷,也可以接受。唐硕的妈妈则看不到扁担会被压折的危险,还在不停地增加负担。
我让唐硕例举一下自己的生活状态,说说自己认为不满的地方。唐硕象放开闸门的河水,一连串说出了好几条,主要包括:没有看电视的时间;不让玩电脑;要求背过的东西一大堆,既枯燥又乏味;学英语一点用也没有,还要学;学校纪律太形式主义,死板教条没有用,扣分扣得特别狠;书多,太沉重;受不了题海战术等等。
唐硕的妈妈坐在一边已经有些忍不住了,唯恐这样任唐硕说下去会发生“造反”。于是她赶忙解释,理由无外乎是为了唐硕好,怕分了心,别的学生承受咱也能承受等等。这些解释就象一块块大石头,一下子堵住了唐硕的嘴,也封死了情绪渲泄的渠道。
其实唐硕最承受不了的,不是课业负担,而是缺少一颗理解他的心。14岁的学生刚好步入青春期,生理上的变化导致心理上的不适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徘徊在渴望成熟与自身幼稚之间,渴望独立与自我能力不足之间,渴望理解与自我封闭之间。他们有许多内在的冲突,会不知不觉的转变为心理压力,需要及时的化解。他们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尊重,需要一些独立的空间。课业的负担,老师与家长的管教,都会使内在的冲突更加激化。
唐硕在我这里得到了一些理解,心里稍微平衡了一些。妈妈那里也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一时还无法让步。对于唐硕把玩电脑的时间由半小时增加为一小时的要求,妈妈始终没有松动。唐硕可怜巴巴的望着我,我示意他,有时候需要换成求一求的方式。于是,唐硕搂着妈妈的脖子又苦又笑的哀求。唐硕的个子已经不比妈妈低了,看到这样一个准男子汉被自己的母亲控制到这种地步,我油然一股心酸。这样的妈妈如果还不放松一下自己的控制的话,将来会换来儿子十倍的反击。
唐硕的妈妈终于勉强答应了,但要回去跟爸爸商量一下再做最后决定。唐硕并没有因为取得这个阶段性成果而丝毫高兴,反而有一种无所谓的表情,那是他对父母已经失去了信心。
我问唐硕喜欢听什么歌,唐硕说:“《呐喊》、《永远自由的心》。”我皱了一下眉头,问:“你的网名呢?”唐硕说:“迷失的路”。我转回头对唐硕妈妈说:“听到孩子的心声了吗?”唐硕妈妈似是而非的点了点头。
本博客除特殊注明外均为原创,
如有使用,敬请告知。
咨询QQ344194495心理热线0319-3300551
咨询邮箱feiyangxinli@tom.com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