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草的人生在地下,长出来的都是阳光(转载)

(2010-08-08 18:17:48)
标签:

江觉迟

酥油

潘石屹

杂谈

分类: 转载推荐

八月正是欧洲放假的季节,今天看到了《酥油》的作者江觉迟与潘石屹之间信件,非常感人。江觉迟是一位在藏区为寻找丢失的孩子在马背上奔驰的城市姑娘,她有一片比天还大的爱心和由此产生的坚强毅力。潘石屹先生的身份是众所周知的,然而他在这封信里反映出的内心世界也许值得一读,但愿他不是在做绣。 (德鲁笔)

 

江觉迟:我和我的《酥油》

给潘石屹先生回信:草的人生在地下,长出来的都是阳光

(2010-08-07 22:10:10)
标签: 杂谈
 

潘先生好!


   感谢您的来信。素昧平生,能得到如此关切的注视,令我感念。

   您在博客的信中,有一问:不知江觉迟是否真名?当然是真名,父亲所取。最初倒并非取自“不怕念起,只怕觉迟”的意思。来源其实简单,觉,佛教语。迟,有谦虚之意。父亲本意是希望我能:以佛教之善根去爱人,用谦虚的心态去做人。

 

   可能正是父亲的这种期待,给了我责任和动力。让我能够持续去做一些事。虽然您在信中说,“你所做的,是一般人都能做的,而你所做到的,却非一般人可以做到。”

   我倒认为,其实很多人也和我一样,正在充满热情的做他们认为有价值的并且充满爱意和力量的事情。就如您,不也正是如此吗?

 

   我没您信中说得那么好,那么坚强,那么与其他的人有什么不同。甚至连那一直支撑我,令我觉得内心充实的力量,也不是我自身原有的力量。我在草原五个年头,写下60万字的日记,最后才变成这本《酥油》。我在日记中记了我所有懦弱、流泪和逃避,同时也记下我的幸福、感动和激励。是谁,在推着我一直往前走,在荒凉藏区的地方一走就是五年?正是那些我一一找回的孩子,我所有的新奇新鲜只陪我走了一程,而我在深山、草原找到的那些孩子,却拉着我推着我,仰着头朝天笑着让我走了五年。

 

   父亲说,所有你帮过的人在事情发生的那一刻,都在反过来帮你。他说,要做就好好做下去,不要放弃。那是我最后一次见父亲,我使劲点头,让他觉得我还是个小孩,眼里含着泪。但那时我其实已经很坚定了,内心充满了力量,而且并不觉得自己在帮谁,草原已成了我的全部。

   正是这种力量,让我不知不觉走到今天,尽管身体不好了,必须回来看病,心里却是结实的,觉得自己不会那么轻意倒下。

 

   人生有好多条路,在我不知道走哪一条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位藏地活佛,开始了自己的草原生活。在我治病回来的这些天,在朋友鼓励下把日记改写成小说的这些天,我格外怀念一直在山上的日子,我想我是幸运的。那些孩子,在人烟稀少,几百里一个的帐篷里躲着的上不起学的孩子、孤儿、私生子,一个个被我找到,他们唱歌,用那么亮的眼睛新奇地看着我,他们把我想象成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他们用我教的汉字写我的名字……这就是我的草原生活。所有凶险和艰难,只会让过往变得珍贵。

 

   谢谢您潘先生,您的关注让更多人知道我的《酥油》,正如您所说,这不是坚持,也不是感动。是我所付出的(如果称得上付出的话),已经完全得到了回报(如果大家愿意这样计算)。它就在我的心里。而您所说,“你的爱和我们的感受构成世界的力量”这话同引领我从事孤儿工作的活佛所说的话相像——你去找他们吧,他们会给你力量。给您写这封回信时,我忽然非常想念曾无数次给我心灵指路的多农喇嘛。如果说人生有奇遇,我想我遇到了,还不止一次。再次感谢你们这些真正非凡的人,谢谢!

 

   如您所说,爱与勇气从来都贮藏在我们的内心,从未远去。也许只要一次低头,一次静穆中对自身内在的观想,那种原本属于我们的力量,就会涌现。——那些贮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爱与温暖,也会涌现。是的,充实丰满的人生有无数的形式,绝不仅仅是如我般去藏区草原的支教。安静下来,用点心,做能体现自己价值的事情,让自己感动,并将这种感动化为爱心,以任何一种形式传递,或许只是给陌生人一个微笑,都好。

 

   最后,您在原信中送给了我一句非常美好的话,“愿每度清晨比前夕更美好,愿每个明天比昨天更富饶!”谢谢您,我愿把《酥油》中多农喇嘛的一句话转送给您及所有人,“草的人生在地下,长出来的都是阳光”

此致
敬礼

 

                                                                      江觉迟

  

==附潘石屹先生原信==

 

致《酥油》作者: 你的爱和我们的感受构成世界的力量

 

江觉迟:

 

  你好。    

  我不知道这是你的真名,还是你的笔名;书中的梅朵,我也不知道是真实的你,还是你化身的主人公。

  《新周刊》的胡赳赳先生朋友发给我你写作的《酥油》的电子稿,说这是一本可以感动所有都市人的小说。在这个时代,能够令人发自内心感动的事物已经越发稀少。我承认,一开始,我只是抱着好奇而且并不准备落入被感动的陷阱的心态,而漫不经心的开始读你的《酥油》。读其中的关切、爱意、爱情、追求、宗教和好藏区的风光。

 

  但真的读完,却发现自己真的被感动了已经深陷。怎么说呢?也许并不是所谓“感动”能够概括的,有时候,“感动”已经显得廉价。准确地的说,是一种力量,一种你身上体里的力量,并且传递到了我的身上。

  实话说,我并不知道如何评说你所经历的一切和你这本书,一开口,就显得太“轻易”。我欣慰的是,我读完了,我想,这对我来说就是成功。感觉一种有光芒的力量,在内心弥漫。令我想给你,一个素未谋面,只是通过一本书有所理解的陌生人,写一封信——关于爱、勇气和力量的讨论。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追求更有精神品质和更有内心力量的生活,去靠近心中的真理。但是我依然怀疑,现在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普遍浮躁,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还能否有力量,真正静下心来,读完你这本书,读懂你的文字那顽石般坚硬不屈的文字,和文字里那些与我们完全不一样的人和事,你几乎细致地描述了藏区全貌,我从中看到了在入木三分中,生存和爱的力量,还有梦想和的勇气气渐渐凸现。

  你一个汉地女子,偶尔旅游去藏区,结果被那里的画师留下来,做了收养教育孤儿的工作,在与现代文明完全隔绝的原始深山草原,在酥油灯昏黄黯淡的烛照下,在纵马驰骋一骑就是十几个小时漫长的寻访孤儿的路途中,在随时会被大雨摧毁的碉放房改造的残破教室中一做就是5年。我不知道你今年多大了,如果是一个年轻女孩子,这5年几乎意味着最好的青春年华。

 

  我依然不想说什么“坚持”和“感动”。不是这样的,我觉得,这是你愿意的,是你愿意,是你想,是你的梦想和力量。
       
  有些人想做,但下了一辈子决心都没能做到的事,有些人在一闪念中就去做了。你就是后者,因此也是我们这个社会少有的令人钦佩的成功者(如果我有与权力修正一下“成功”的涵义的话)。人精神的财富大于一切,而你,内心的富足证实了这样的财富。你是一个了不起的姑娘,也是一位很浪漫很美丽的姑娘,我看着书和朋友传来你的笔记,想象着你,在荒芜的藏区高原,骑着马,一个地区一个地区寻访、收养孤儿、私生子和流浪的少年,在海拔那么高的草原上奔命,直到自己的身体彻底跨掉……感受着其中的爱与梦想,力量与理想,包括你的爱情,那个脸上泛着红光质朴厚实的藏地汉子月光,生活,哪怕多要一点都是那么吝啬,但它却让你更加坚韧!

 

  我相信《酥油》出版后,会让很多人感动和反思。但我想说,这种感动和反思,并不是说每个人都要像你一样,去藏区收养孤儿,更不是说没有这样做的人就应汗颜。而是,你所做的,是一般人都能做的,而你所做到的,却非一般人可以做到。这里面的区别,这里面所需要的人的自身的力量,我相信是少有人能体会的。现在很多人,动辄抱着别人的成功智慧不放,想要从中找到捷径,而不知人和人之间的差别,就是世界与世界之间的差别,学别人,隔着一个世界,而做自己能做的,隔的不过是一个念头和一份坚持。我相信你当初听那个画师的话,在藏区收养孤儿,可能也是一时冲动,可是你冲动之后,还是做了下来。这个世界很多事原本就是这么偶然,但正是因为如此,才更让人感知,每个人自身所具备的力量。

 

  “没有泪水的干涩眼睛,目光从高高的仰视跌落下来,坠入到前方的深暗峡谷。峡谷里,五色经幡在北风中猛烈翻滚,呼啦啦直指天空,把我的目光也带到更远的地方去———如果你得到的回答会把你拖进更深更远的路途,让你回不来,你还需要听到吗?
  是的,无限巨大的草原,我热爱,迷恋,却是带着莫大无言的盲目。要了解这遍土地,用身体一生也不够。用心灵,也许只需要一次皈依,一切都会得到诠释……”

  

  这是两段我非常喜欢的《酥油》中的文字。“用身体一生也不够,用心灵,也许只需要一次皈依”。

 

  我想,这是对于我们每个人内在力量的最好诠释。其实梦想、爱与勇气从来都贮藏在我们的内心,从未远去。也许只要一次低头,一次静穆中对自身内在的观想,那种原本属于我们的力量,就会涌现。

  听说你写这本书,是为了通过这种方式,坦承你的一切,以便真正寻找到下一位继任者。我想,这种寻求,其导致的梦想和力量的传递,意义远远超过任何一次慈善捐赠。我不知道该如何帮助你,但我很希望我们大家一起能够找到方法帮助你达成愿望。

 

  如果你有机会来北京,我想见你一面,看看你这个酥油姑娘。

 

  祝福你,你的爱和我们大家的感受才是构成这个世界的真正力量。最后与你分享一句圣言:愿每度清晨比前夕更美好,愿每个明天比昨天更富饶!

 

此致

敬礼

                                                    潘石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