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德鲁笔
德鲁笔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207
  • 关注人气:41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跨越――夏天的故事

(2007-07-25 19:04:09)
标签:

高考录取生

上大学

教育

培养

独生子女

分类: 感悟随笔
作者:德鲁笔
  

八月,是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高考生跨入大学的欢乐时刻。重点大学的校园里又是车水马龙,家长送孩子报到的热闹场景,有些学校周边的住宿也紧张起来,因为来送的甚至还包括亲戚、朋友,甚至当地的干部等等。这些学校很多学生是从外地来来的,本地的学生也是要送没商量。有的孩子则完全依赖家长把生活的一切都安排好。

 

这种情景使我想到自己高考上大学的年代,那是1965年8月底。从上海到北京,我们被录取到北京外国语学院的将近三十个新生由学校统一安排坐同一次火车同一个车厢里,大家一见面,就有一种亲切感。不管家境如何,父母最多送到火车站。当年从上海到北京,还没有长江大桥,过一个江,要把车厢三节三节地放到轮渡上,光过一个长江,就要好几个小时呢,我们坐的火车还是慢车,每站都停。那时我们根本没有卧铺的概念,一路坐过来,结果全程用了50多个小时,下车时脚肿得像个小馒头,但我们一点也不在乎。一路上的山山水水,使我们兴奋多于离别的愁绪。在北京站,有学校的大巴把我们一起拉到学校。想起那时的管理效率,真是简单又高效。

 

五十多个小时的旅程,要说不累也不真实,记得刚到学校第一夜,睡得特别香,第二天早上一睁眼宿舍里已经没人了。穿着小花裙子,奔到楼下去集合,在风里一阵哆嗦,原来北京的清晨这么凉快!就这样,傻傻地迈出了大学生活的第一步。

 

最近,我看到《纽约先驱论坛报》的一篇文章,很有感触。题目是“跨越”(Breaking Away)文中主要是描述了美国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一个十四岁的女孩在希腊独自骑车旅行的经历。这篇文章的作者Dana Spiotta,就是那个女孩,现是一位作家。

 

这是一个传统的美国家庭,父母对孩子一贯是开放而又宽容。从小就让她们(和她的姐妹们)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和不同的环境。当她们十几岁开始就让她们出去领略了不同的文化和风情,每次当然要自己背包,白天骑车的路漫长而又艰难,晚上睡在就近的小旅馆。有时在外遇到难处,给家打电话想回去,家长就让他们自己坚持一下。从此,直到回家,就再也听不到她们的电话。一直到他们回家,只看到孩子们快乐地回来,一边嚷嚷着下次还要去。

 

终于熬到八年级十四岁时,Dana签了一个去希腊骑车旅行一个月的合同。这个被称为梦幻旅行合同就是在导游的指导下,每个人自定旅行计划,也就是说每个人可以做他她自己喜欢做的事。在那个没有手机的年代,这也就意味着完全与人脱离联系,除非有时偶尔在旅游服务中心可以打电话。即使这样,父母还是毫不犹豫地把她送走。作为意大利的移民,她父亲认为,要实现美国梦,达到他们要追寻的奋斗目标,他们的孩子也必须继续努力,挖掘他们发现、了解世界的愿望。七十年代,在自由开放的美国,人们愿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探索,,在新的经历中挑战、拓展自我。

 

尽管如此,真是一个人到了希腊,还真有点害怕,小姑娘含着眼泪想给家里打电话时,遇到了同路的小伙伴,孩子们就自然地结伴而行了。几星期的路程,走过小村庄的泥路,满山遍野都是蝴蝶的山谷及残破的古迹。。。一次也没给家里打过电话。即使在腿摔得很厉害,一个人丢在路上,有半天的时间找不到伙伴们的情况下也坚持下来了。然而大多时间还是很快乐的,与伙伴们聊天,吃烤鱼和土豆,第一次在山谷里游泳,晚上在海边露宿,参加当地的晚会。经历了无数的第一次,不仅都过来了,而且还第一次深深地发现了自我。

 

美国家长好像不在乎把孩子送出去。当他们在青春期有时也会感到惶恐,但在与外界的接触中孩子们有了新的收获。当回到家里时,孩子们感到自信并成熟了。回到学校时他们对自己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进入大学,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这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我们应该怎样培养我们的下一代呢?也许时代不同了,几十年以前的故事不能当作经典。处在当今中国独生子女的年代,如何培养下一代是我国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值得思考的问题。也许给孩子们多一点空间,多一点机会独立思考、独立行动,多吃一点苦,多见一点世面。。。这个世界才会属于他们,世界的未来才会变得更美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