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雷州的石狗(一)

(2013-02-21 12:43:04)
标签:

旅游

湛江

石狗

日记

文化

分类: 驴行天下
    

            雷州石狗(一)

    春节期间,2月12日至19日到雷州半岛作8日游,这是一次比较深入的游览,看了不少地方。在旅游过程中,在不少景点都看到了“雷州石狗”。我用相机做了记录,留下来慢慢欣赏,也和大家分享。
    雷州的石狗文化是怎么回事?我正在查查资料。先转发一篇《雷州石狗文化》【节录】【插图是本博在雷州所拍】。

         雷州石狗文化  

                          来源:《南方日报》

          引子

    把守门口的守护神却以石狮最为常见,但在雷州半岛,由石狗驻守门户的现象比比皆是。据调查,雷州境内现存1.5万至2.5万只古石狗,被人们称为散布民间的“雷州兵马俑”。 

  然而,雷州先人一边崇拜狗,将它当作图腾,而另一边,雷州人却把屠刀挥向狗,狗成了他们大快朵颐的对象,“到雷州吃狗肉”似乎成了雷州美食的招牌之一。

       石狗散布城乡

  雷州城乡形态各异的石狗星罗棋布。
  石狗最集中的雷州市博物馆,这里收集了散布民间的许多石狗珍品,有的面目狰狞,有的咧嘴含笑,有的肥头大耳,有的憨态可掬,造型直观,雕工粗犷,体形千姿百态。
 
    P1  雷州博物馆。我们从它门前经过,不知道那里有最精华的石狗陈列,错过了一次好机会。
 

  雷州石狗不仅数量多,而且类别多,有些有人格化的造型,而有一些则只是抽象派的简单雕刻,石狗特征鲜明,各具特色。

  如同中原地带常见的石狮子,石狗受到当地人特别的崇拜,每逢初一、十五日,雷州先民早晚烧香奉祀石狗,以镇邪去魔,保境安民。

  近几年,来自各地的学者在观赏石狗后呼吁开展保护工作,他们认为:“雷州石狗是雷州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它对研究南粤民族文化融合历史和古人的图腾崇拜极具价值!”  
  
       石狗形态

  雷州石狗博物馆展出的石雕大者高1.3米,重约800公斤;小者仅高10厘米,重1市斤,有的脚踩铜钱,脖子上挂贵钱绳。有些造型奇拙古怪,又有文相武相之别,千姿百态,形神各异,栩栩如生。尤其是有些石狗具有硕大的生殖器,尽显雄者的阳刚之气,反映着古代雷州先民对繁衍生息的追求。

  雷州石狗经历了从“图腾崇拜”、“呈祥灵物”到“守护神”的演变,反映了雷州先民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进步。对石狗的崇拜唐宋时期盛行,而明清达到鼎盛。

  一般说来,守卫门口的石狗比较温和,有时面带笑容,雍容大方。而守城的石狗则体形巨大,表情威严,在雷州通往海南的古时官道上就有一头石狗,加上底座的柱子有4米多高,守卫着雷州城;而有一些石狗被安放在墓地守护,在雷州调丰就有一处这样的墓地,由6只石狗守卫着,不过现在石狗只残存两只;还有些石狗被当作求子的神灵受到拜奉,这些石狗的生殖器硕大,反映了古人对生殖器的崇拜。

  雷州博物馆征集来的石狗由于来源地不同,风格也稍有差异,来自覃斗最多,形态各异,多像猪像熊,比较温顺;而北和站收集来的石狗形态较凶猛,有的像老虎。而来自古雷州州治旧址附近“石狗坡”的石狗,距今已经约有1400多年的历史。

  石狗博物馆里收集的被命名为304号的石狗出自清代,人们能从石狗留着的辫子推断出它诞生的朝代;而有的石狗已经被人格化,母狗的头发刘海明显,头发弯曲。210号收自于海边,石狗背穿叶网纹,脚踏鱼网,这些是以渔为主的生活的反映。雷公庙前的石狗则是镇海用的,它的尾巴似锚,当地渔民希望自己遇到大风大浪时有这根锚的保护,能够平安返回。

  从石狗的年代看,最先的只有简单轮廓,似像而又非像,后来的石狗才讲究神态,雕刻工艺从朴拙粗旷渐趋雄健典雅,福德兼备。
  
       石狗文化

  到过雷州的人可能会百思不得其解。当地人上千年来一边敬拜狗,却大啖狗肉。为何在这个地方,敬狗和吃狗两种背道而驰的现象同时发生?

  记者采访的民俗学家认为:雷州半岛居民的祖先原来属于黎族,唐宋以后,又有瑶族、苗族和壮族等少数民族迁入,相传大多来自福建,途经粤东而至,在雷州定居,雷州至今幸存的大量石狗与迁居的少数民族图腾崇拜有关,例如瑶族历来就有敬重狗的风俗。但后来随着大量汉族人口的迁入,伴随着佛教的传播,打破了石狗一神独尊的局面,在不以狗为图腾崇拜的人群中,引入了吃狗的习俗,所以由于民族交融和观念的冲突,今天在雷州出现了尊狗和吃狗相背的两种民风。【陶注:在雷州半岛,若干世纪以来已经是以汉族为主了。在雷州半岛的汉人也盛行石狗文化。对他们来说,崇狗(天狗、神狗)和食狗(相当于一种家畜)并不矛盾。
 
P2 雷州街头的狗肉摊
 
    P3 雷州美食:白切狗肉。我们在雷州的一家餐馆点了这道菜。配料:生葱头也很美。

 
  在隋朝之前,由于接近中国大陆最南端,雷州被认为是瘴雨蛮烟之地,从唐代开始,雷州出现了“阎有塾堂,巷有校室”的文明局面。唐宋名宦李晋、寇准、李纲、胡桂、秦观、苏轼、苏辙、赵鼎、李光、任伯雨、王岩良等先后受贬南来,他们在雷州不遗余力倡教办学,传播辉煌的中原文化和吴越文化,其中,北宋名相寇准的功绩尤为显著。清光绪年间,雷阳书院已经发展为广东六大书院之一。随着北风南渐,中原风俗和文明传播到了中国大陆最南端,与当地原有的文化融合共生,导致如今看来的矛盾现象。

  记者曾经在粤北连南和粤东潮州分别采访过瑶族和畲族,当地也有敬狗的习俗。被瑶族和畲族崇奉为先祖的盘瓠被称为“龙犬”,有“猛虎之威”,而在畲族的采访中发现当地至今还以歌曲形式流传着关于神犬的神话传说。

  上古的雷州,是一块荒蛮之地,瘴气浓重,人气不旺,为生儿育女,增加人口,从古至今,体魄健壮的石狗最受雷州民众的崇拜。于是便雕刻高大威猛、带有硕大生殖器的石狗进行祭拜祈祷,若有灵验,又前来答谢石狗,还祈求其保佑小孩平安长大。有的孩子还取名“狗子”,直到现在,一些抱孙心切的老人,仍在初一、十五日捧三碗番薯(地瓜)汤或三碗饭与一块猪肉,向石狗烧香求拜。

  在古雷州,除了狗之外,龙也是主要的图腾崇拜对象,这和中原地区差异并不大,由于雷州多雷,每当夏天,乌云常生,电闪雷鸣,台风到来后树拔屋倒,所以经常有人意外身亡。在古代传说中,龙与雷公同体,所以雷公多为龙形(当然也有牛状的)。古人的图腾崇拜遗留至今的实物便存贮于庙宇、牌坊和石雕等当中,而石狗则为与中原地区截然不同的崇拜物。

  雷州两面临海,气候独特,降雨量较少,旱情常见。解放前,效仿抬石狗游坡求雨的事在雷州屡见不鲜,这种仪式在雷州“石狗坡”举行最多,规模较大,参与人员有时多达二三千人。

  在中原地区人们用传说中的龙来祈雨求安,但在雷州,民间却用石狗游坡求雨,可见狗在当地习俗中的重要位置。但至于上千年来石狗在民族演变和古人图腾崇拜中所扮演了什么角色?这些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来解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