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中的美学精神
来源:宝钢新闻中心 日期:2012-2-2
http://s14/middle/4b1fb977gbc61a4dc352d&690
主讲人:汪涌豪
【《宝钢日报》按】中国古诗词有着自己独特的意境美,或激扬豪放、或婉转忧伤,只有生活在华夏大地的人们才能体会得到。让我们一起感悟蕴含于中国古诗词的美学与哲学,领悟先贤的心境与智慧。
【主讲人简介】汪涌豪,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曾为日本九州大学客座教授、神户大学特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兼治古代哲学与史学。著有《中国古典美学风骨论》、《中国诗学》等。
【正文】
自然的体悟
中国人的自然观是喜欢天人合一的,中国社会是农耕社会,是靠自然吃饭的,人和天的关系就像是父与子的关系。在中国,自然不是一个探索的对象,自然本身有生命,自然是人的一部分,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一个人只有在自然的环境里面才能活得最好,自然对于中国人来说是须臾不可离开的。
那中国人是怎样在诗歌诗词当中展现对自然的感悟的呢?一是经常写出人和自然变化的统一性。李白写过:“秋露白如玉,团团下庭绿。我行忽见之,寒早悲岁促。”他看到秋天的露水来了,天气凉了,心中很悲凉,因为自己也渐渐地老去了,头发越来越少了,脸上长出皱纹了。但这种不常写,因为这个道理太简单,中国人对自然的体悟主要还是体现在人和自然变化的相对性。自然其实是可以往复无穷的,今年的花灭了,明年又会开,今年的树叶掉了,明年还会长出来,而人生只是一个短短的循环,去了就没有了。因此,人要确立人生观。
陶渊明的《形影神》写的就是这个东西,天地是永远不会到头的,山川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草木经过春夏秋冬,时衰时荣。谁说人是万物之灵长?人为什么不像这山川草木一样地循环往复呢?中国人大凡写自然风景的诗,写得好的并且传唱至今的大部分都寄托了人的感怀,这些感怀特别是人和自然的相对性。也就是说,写自然变化只是一个抓手,真正目的是要写出自己生命的变化,寄托生命的感怀,因为文学关注的永远是人。
我们讲的第二首《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时期文人的诗歌,是第一批的五言诗,这里面有一首《青青河畔草》,写的是一个女子思念她远在外地的丈夫。
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一上来便是写景的,这个写法在中国叫起兴。赋、比、兴,赋就是直接铺陈事情的样貌,比就是拿一个东西来比方另一个东西,兴就是先言一物再引起他物。这里就是先写河畔草再写“盈盈楼上女,皎皎对窗牖”,说明女子很苗条,然后是“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说明这是个贵族女子。“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独难守。”但是她沦落红尘,以前做了倡家女,这里的“倡”指卖艺不卖身,她以前是一个歌伎,现在成为了一个荡子的太太,这里的“荡子”仅是浪荡子而已,并非贬义。荡子总是不回来,独在深闺,便有了一种冷清的感觉。这便是一首中国古人的闺怨诗,头两句既可以说是这个女子眼中的实际所见,同时它又是一个象征,中国人讲到春草、杨柳的时候都是跟离别、相思有关的。
季节的选择
我们这里举了一首王淇的《暮春游小园》。
暮春游小园
王淇
一从梅粉褪残妆,
涂抹新红上海棠。
开到荼縻花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