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古诗词中的美学精神

(2012-03-29 21:10:41)
标签:

中国古诗

汪涌豪

文化

宝钢讲座

转载

老年大学

分类: 网文摘录

 

          中国古诗词中的美学精神
 
 

           来源:宝钢新闻中心 日期:2012-2-2

 

                               http://s14/middle/4b1fb977gbc61a4dc352d&690


                         主讲人:汪涌豪

 

    【《宝钢日报》按】中国古诗词有着自己独特的意境美,或激扬豪放、或婉转忧伤,只有生活在华夏大地的人们才能体会得到。让我们一起感悟蕴含于中国古诗词的美学与哲学,领悟先贤的心境与智慧。
 
    【主讲人简介】汪涌豪,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曾为日本九州大学客座教授、神户大学特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兼治古代哲学与史学。著有《中国古典美学风骨论》、《中国诗学》等。

 

     【正文】

 

 

               自然的体悟


    中国人的自然观是喜欢天人合一的,中国社会是农耕社会,是靠自然吃饭的,人和天的关系就像是父与子的关系。在中国,自然不是一个探索的对象,自然本身有生命,自然是人的一部分,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一个人只有在自然的环境里面才能活得最好,自然对于中国人来说是须臾不可离开的。
    那中国人是怎样在诗歌诗词当中展现对自然的感悟的呢?一是经常写出人和自然变化的统一性。李白写过:“秋露白如玉,团团下庭绿。我行忽见之,寒早悲岁促。”他看到秋天的露水来了,天气凉了,心中很悲凉,因为自己也渐渐地老去了,头发越来越少了,脸上长出皱纹了。但这种不常写,因为这个道理太简单,中国人对自然的体悟主要还是体现在人和自然变化的相对性。自然其实是可以往复无穷的,今年的花灭了,明年又会开,今年的树叶掉了,明年还会长出来,而人生只是一个短短的循环,去了就没有了。因此,人要确立人生观。
    陶渊明的《形影神》写的就是这个东西,天地是永远不会到头的,山川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草木经过春夏秋冬,时衰时荣。谁说人是万物之灵长?人为什么不像这山川草木一样地循环往复呢?中国人大凡写自然风景的诗,写得好的并且传唱至今的大部分都寄托了人的感怀,这些感怀特别是人和自然的相对性。也就是说,写自然变化只是一个抓手,真正目的是要写出自己生命的变化,寄托生命的感怀,因为文学关注的永远是人。
    我们讲的第二首《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时期文人的诗歌,是第一批的五言诗,这里面有一首《青青河畔草》,写的是一个女子思念她远在外地的丈夫。


                                       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一上来便是写景的,这个写法在中国叫起兴。赋、比、兴,赋就是直接铺陈事情的样貌,比就是拿一个东西来比方另一个东西,兴就是先言一物再引起他物。这里就是先写河畔草再写“盈盈楼上女,皎皎对窗牖”,说明女子很苗条,然后是“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说明这是个贵族女子。“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独难守。”但是她沦落红尘,以前做了倡家女,这里的“倡”指卖艺不卖身,她以前是一个歌伎,现在成为了一个荡子的太太,这里的“荡子”仅是浪荡子而已,并非贬义。荡子总是不回来,独在深闺,便有了一种冷清的感觉。这便是一首中国古人的闺怨诗,头两句既可以说是这个女子眼中的实际所见,同时它又是一个象征,中国人讲到春草、杨柳的时候都是跟离别、相思有关的。

 

               季节的选择


    我们这里举了一首王淇的《暮春游小园》。


                                                暮春游小园
                                                       王淇
                                                一从梅粉褪残妆,
                                                涂抹新红上海棠。
                                                 开到荼縻花事了,
                                                 丝丝天棘出莓墙。


    “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自从梅花褪去了它的花香以后,梅花就把它的花香花色涂抹到了接着它开放的海棠身上。“开到荼縻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海棠开完了以后是荼縻,荼縻花就是夏初或夏中开的,开到夏天的荼縻花时,一年的花事就没有了,这时候只有一丝丝的天棘草从低矮的苔迹斑驳的莓墙后面探出头来。这首诗其实就是写花事。中国人是讲究岁时文化、讲究月历文化的,这就是中国农耕社会留下的一个特征。所以王淇这首诗是以季节为名、以花事为名写人生的变化。春天是新的一年的开始,中国古人说,只要在春天走出去的人无论男女老少都叫“春人”。但在多愁善感的中国文人眼中,春天是新的一轮岁月流逝的开始,所以在春天来临的时候,中国人总是“感春”,然后再“惜春”、“伤春”,这是中国人写春天最有名的主题,看到春天来了就感叹年华老去,尤其是女子。
    第二首是韩偓的《已凉》,韩偓是一个晚唐的诗人。

 

                                                  已凉
                                                      韩偓
                                               碧阑干外绣帘垂,
                                               猩色屏风画折枝。
                                               八尺龙须方锦褥,
                                               已凉天气未寒时。


    “碧阑干外绣帘垂”,碧阑干是指好的大理石做的阑干,挂着绣着花的帘子,可见是一个贵族人家。“猩色屏风画折枝”,猩红色的屏风可能和女性有关。通过前两句可以判断是一个贵族女子。“八尺龙须方锦褥”,八尺长的龙须草席上刚刚铺上锦缎的被子,因为天气冷了。通过这一句可以判断该女子已出嫁,否则不需八尺的席子。“已凉天气未寒时”,天已凉,但还未到冬天。这就是一首闺怨诗,对这首诗的评价很高,如果不点破看都看不出是写闺怨的,最多认为是写季节的变化。通过陈设写到秋天,秋天是一个怀人的季节,它没有一句写闺情,但无限的闺情尽在不言之中。这首诗其实是一首悲秋的诗,中国人对秋天往往是“惊秋”、“悲秋”,中国人对待自然不是唯美主义者,而是感伤主义者,“伤春”、“惜春”和“惊秋”、“悲秋”是绝对的主题。而且秋天的变化和春天的变化是不一样的,春天的变化是从无到有,是一种向上的变化,象征着人的少年时期,而秋天是一种垂死向下的变化,它相当于人的中老年,尽管四季分明,春秋两季的变化在中国人的观念里面最强烈,中国人常常在季节变化的时候想到生命的苍凉。

 

           乡土的眷恋


    人们怀念故乡,一方面是因为一种熟悉感,然后产生了亲切感,还有就是产生了安全感,这是现实层面的。而文化人讲,故乡给人一种历史的延续感,一个人的诞生是一个家族逻辑链当中必然的一环,如果对社会有贡献,还是国家民族逻辑链中必然的一环,中国人在诗词中特别多地引用自己对故乡的眷恋和离开故乡的苦痛。从《诗经》、《楚辞》开始,我们就可以读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屈原也讲到,我离开故乡了,我的仆人都哭了,我的马都裹足不前了,更别说我有多痛苦了。“物离乡贵,人离乡贱”,再好的享受都抵不过回到故乡。
    我们通过李白的《静夜思》考察一下中国人怀念故乡时,心里的底部是一些什么东西。李白可以说是一辈子都离开故乡在外流浪,从未回过家。明代的王琦认为李白“一生绝无思亲之举”。其实不然,一个人热爱故乡,当他同时又是一个寻求新的环境、新的挑战的人,他就会离开故乡去开拓生活,开拓生活其实是开拓自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有意把自己置身在一个异乡的旅程当中,然后回过头来才切切实实地体会故乡有多重要。所以像李白这样把一生投入到旅行的过程其实是永远地把故乡情结扎在心里的过程。试想一个人若从未离开过故乡,故乡对他有意义吗?故乡只有和异乡相对才有意义。黎巴嫩的诗人纪伯伦说过:“只有孤独地迷失上千次者,才能重回故里。”

 

                   历史的叩问

 

    中国是一个文明国家,文明国家的标志就是语言没有改变,历史从不间断。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里面就说,中国的所有学问里史学最发达,世界上的史学中国最发达。中国人的文化很早熟,所以中国人很早就进入了理性时代,中国人的神话就相对而言不是最发达的。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历史?《汉书》里面《祖功臣侯者年表》里司马迁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我重视历史,我书写历史,我记载历史,目的是用来关注当下,不要认为历史是古代人的事情,历史是有温度的。
    中国的咏史诗也是非常发达,有的诗人就是咏史诗见长的。我们举的例子就是韦庄的《台城》。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笼十里堤。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台城就是今天的江苏南京。南京是六朝古都,六朝已经更换了,到了韦庄的时代已是唐朝,过去的东西如梦一样。“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但是柳树依然不改青青烟色,随风飘摆。他想写的是:古代人的历史功业如梦如幻,历史的功德、历史的是非、历史的人物都已经过去了,但和历史相对应的自然的东西却是永恒的。历史是毫无意义的,是靠不住的,是被雨打风吹去的,这便是中国人咏史最重要的主题。他不讲历史的是非,免得惹来自己的是非,陷入文字狱,被人报复。中国人不写历史的是非,免得把诗歌变成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的记录,这样太琐碎了。他超拔出来,写历史背后一个总体性的认识,致使自己咏史的诗歌有了一种哲学的意味,穿透历史看到本质。
    再看李白的两首诗,讲的是吴越争霸的事情。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
                                               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
                                               曾照吴王宫里人。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
                                               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第一首是写吴王的,“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和“六朝如梦鸟空啼”、“依旧烟笼十里堤”是一样的写法,过去的宫殿已经荒废了,但是杨柳是新的,旁边河里小女子唱着采菱歌,唱得千娇百媚。如今什么都过去了,只有西江月还在头上,而西江月曾是照到过吴王宫里面那些如花似玉的美人的。这就告诉我们,历史是留不住的,尽管吴王过去的功业何等辉煌,曾经有那么多的美人,一切也不过是过眼烟云,短暂而靠不住,倒是头上的月亮曾照到过全盛的时代,它现在还在,人的功业如尘如土,相比较于自然根本不算什么。这两首诗的写法是不一样的,一个是由古写到今、由景写到人,一个则反过来,由景写到古,由人写到今,但是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这两首诗很尖锐地说明了在李白的内心深处,这一互为对手的敌国在他眼中是没有什么差别的,他告诉人时间带走的是历史的全部,既带走了历史的耻辱,也带走了历史的荣耀,什么都留不住,这就是中国人对历史咏唱感怀的基础。

 

                整齐的诗形


    我们说诗形就是由字母构成的诗行排列出的外观形式,利用汉语的特点,中国人的汉语造就了世界上最整齐的诗形。东西方其他民族的诗在长度上的统一是不彻底的,比如说英欧语系,它常常是听起来是整齐的,写出来却是不整齐的。比如说“My boat is on the shore, and my bark is on the sea.”(我的小船在岸上,我的小艇在海上。)shore(岸上)是五个字母,sea(海上)是三个字母,一排列,前后长短不一,由于英语诗有连词and,长度就更不一了。日语正好相反,它写起来是整齐的,听起来是不整齐的。只有汉语是音节数等于字母数的,天然地造成了它的视觉程度和听觉程度是完全统一的,所以我们看绝句是一个扁平的长方形,律诗是一个直的长方形,“一字七言诗”是一个三角形,“八山叠翠体”的一、三、五、七行都有一个山,这样的诗歌叫作杂体诗,是文人之间斗技巧的,像是在模拟登山的过程,像这种功夫只有中国的汉语才能达到。
    还有种诗是圆的,我们叫作“盘中体”,比如在茶壶上刻几个字,“清心也可以、也可以清心、心也可以清、可以清心也、清心可以也……”可以兜圈子的,一首好的盘中体诗,可以从任何一个字的开头成一首诗,倒转、顺转都可以成诗,这也是只有中国汉语才有的。这样一种整齐的诗形是汉语自身的特点,但是并不等于说是天然形成的,因为在古代一开始诗歌是不整齐的,《诗经》、《楚辞》都是不整齐的,《诗经》中长的达十几字一句,短的只有一字,还有我们今人写的新诗也是不整齐的,所以古人把诗写得这么整齐是他们探索的结果。
    中国人喜欢整齐、喜欢稳定、喜欢和谐对称的东西,中国的哲学是这样,中国的艺术是这样,中国的建筑也是这样,中国人喜欢把秩序赋予给这个世界,然后才认识这个秩序的世界,所以中国人喜欢把诗形搞得这么整齐。

 

                   独特的句法


    这也是中国古人利用汉语的特性创造出来的特殊之处,汉语是一种孤立语,它就是一字一义一音,它本身的词汇里面没有尾巴的变化,既没有人称的变化、时态的变化、数量的变化、词性的变化,也没有表示确指、表示惯指的冠词,不像英语是曲折语,不像日语是粘着语。而且因为汉语是表义文字,不是表音文字,所以没有因为古今语音的变化带来词性的变化,古人就利用这个特点有意地造成诗歌当中特殊的句法。比如说,人称省略的句法。我们看李煜的《相见欢》,他写的是被抓到宋国去的囚居生活,过得生不如死,怀念故国悲哀的心情。“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个“锁”字就暗暗写他自己囚居的生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似乎是一首情诗,其实写的是他的家国之仇,这首诗省略了主语,造成了一种客观化的、非个人的抒情效果,变得人人可以感受。这也是汉语才有的,不像英语一定要有主语,如果在这样的诗中加上我,就局限了它的意义,变成了对自己命运的自我怜惜。诗中不出现主语还有一个效果就是使人与自然完全融合,有了“我”就会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自然身上,不写“我”就不在自然和读者之间条分缕析,这就是中国人所谓的虚以应物的传统,把自己出空了,整个怀抱自然,心里面没有成见、没有定见、没有前见,因此也没有偏见,什么东西都归到怀里去,不然就吸引不住很多东西,把自己掏空了,心里面没有“我”,一下子就拥有了“万我”。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这是写他旅行的感怀,写了一次在新安江的经历,但是没有点出时间,似乎是说:什么时候宿在异乡,客愁永远像新生的一样尖锐,头上的月亮永远是那样的清明。不点出时间造成这首诗里面反映的时间可以横盖古今,这就是省略时态的特殊句法。还有一种就是省略虚词的技法。中国语言的变化很多,语言不是很刚性、固化,词性可以改变,结构可以改变,词语可以省略,重视词和词之间意蕴的感发,语言结构比较宽松,造成汉语有种非语法性的性质,甚至反逻辑的特征,它的自由度很强。

 

             鲜明的意象


    意象就是一种形象,通过感觉可以唤起人们的感情经验并使人得到一种图画般的享受,它是一种心灵的图画。意象可以通过数量关系来分类,有两种意象。一种是单一的意象,一种是复合的意象。还可以根据它指称的对象来分。一种是特指的意象,一种是泛指的意象。故事中单一的意象远远多于复合的意象。我们看《杜工部集》,“花”这个单一的意象出现了166次,复合意象“梅花”12次、“桃花”11次、“荷花”6次、“莲花”4次;“鸟”160次,“大雁”78次,“凤凰”50次,“鹤”40次;“山”是457次,具体到“巫山”19次、“终南山”、“泰山”5次、“黄山”1次、“昆仑”16次。可见单一的意象远远多于复合的意象,因为古代诗歌的体制框线不可以写太多东西,还有一点,尽管单一的意象不丰富,但是富有独特的表现力,它因为单一而显得纯粹。诗歌中用“日、月、关、山”这样的单一意象时,它的格调高古、意境宏大。单一的意象抛开了具体所指,有直指本质的美学上的原型意味。中国的古诗词中泛指意象也远远多于特指意象,但早先的时候是特指意象多,但六朝以后一直到唐代,特指意象越来越少。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泠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惟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都是用很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达她自己的悲苦。中国人写哲理诗也是靠形象来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都是靠形象可感的东西来写哲理。中国人的意象讲究直观性、形象性,像一幅画一样。

 

             动人的抒情


    我们说抒情是一个个人的行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集体抒情,那就是迷信。一个人夸张的抒情,那是肉麻。所以抒情既是个人的行为,又是个人很含蓄的行为。诗歌既写个人,同时它还深深地打动着别人,它是公开的私密,与日记和梦呓不同。首先是时空意识的导入,“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这是杜牧写宣州皖西所见的风土人情,但是他根本没有写具体细节,没有突出景点、物产、风土、人情,而是调动了原型的意象,同时又导入了时空意识,既可以说是杜牧在那的实际所见,又可以说是亘古如是的广阔时空背景下都会发生的。最有名的就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诗一听就是一种浩茫的宇宙的意识,短短四句诗,写了四方上下、往来宇宙,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一下子来到诗人胸前。第二种方式是实际背景的淡化。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我们看最后两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两句是“不言繁华而繁华自现”,写出了大唐盛世的歌舞升平。他用了背景淡化的手法,只点出了江南暮春大致的时间地点,同时人物用了泛指的“君”,使得诗有了普遍性,很多场合都可以用。
    最后我们讲抒情里面的含蓄。李商隐经常写无题诗,像谜一样,比如李商隐的《无题》。


                                        无题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看最后两句,貌似是写回忆的诗。锦瑟是一种琴,为何“无端五十弦”?有人说李商隐那年五十岁,通过这句诗在叹老;有人说古代的琴瑟原来是二十弦,断掉以后就成了五十弦,他的妻子在二十五岁死了,也就是“断弦”,他是在怀念妻子;还有人说是因为原来琴瑟是五十弦的,后来成了二十五弦,为此他感叹自己的不合时宜:还有人认为他根本没有什么深意。至今众说纷纭。“庄生晓梦”是说人生无常,“望帝化鸟”是说他暮年的感恨,“沧海明珠”是说他像海中的明珠,不被采用,“蓝田日暖”是说他琴声飘渺,可望不可及,尽管做了一番解释,但他传达出什么东西很难落实,但是不能落实不代表不能理解,他很好地传达了一个人在回忆一件事情的时候带出来的一种朦胧伤感的情绪。
    人生就是活一个感觉。我形容一个杯子可以有50个词汇,你只有两个词汇,你就只有两个通道接近这个事物,而我有50个通道,不就感受丰富了吗?推开杯子,任何事物,你只知其一,而我知十,我不是活了好几辈子吗?人就是为了这感觉活的,读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绝对不是为了读书本身,读书是人生的本身。


(张殿英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