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避孕
(2009-05-14 16:17:06)
标签:
新知客避孕文化 |
一针避孕
文:孙爽
文章来源:《新知客》2009年04月刊
避孕疫苗能够调动人体免疫系统,阻断人体受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从而达到避孕目的。这种方法即将进入推广阶段,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疫苗似乎已经变成了一种无处不在而又神奇的东西,它能帮你避免许多麻烦——病毒、癌症、烟瘾⋯⋯还有怀孕。美国、中国、印度等众多科学家们正将免疫学用于生殖研究,他们希望发明一种长效疫苗,注射后人体能产生抗体(主动免疫),从而实现避孕,安全、简便、高效且廉价。到那时,最难过的也许是那些避孕药的生产商了!
与3000万精子的对峙
避孕就是要阻止或破坏正常受孕过程中的某些环节,其途径主要包括抑制卵巢排卵、阻止精子和卵子结合、阻止受精卵着床和抑制精子的正常发育。
卵细胞的发育和成熟受下丘脑和脑垂体的影响,因此,大部分避孕药都是通过抑制下丘脑和脑垂体的功能来实现避孕的。哺乳期时排卵是被抑制的,因此有些人认为此时做爱没有怀孕风险,但哺乳并不是一种可靠的避孕方法,因为有10%以上的哺乳期女性出现过意外怀孕。这是因为排卵总会在月经来潮前出现,而人们浑然不知。
根据此原理,人们发明了短、长效避孕药和皮下埋植避孕剂。欧洲和东南亚女性多采用口服避孕药的避孕方式,其人群比例占育龄妇女的一半左右。中国女性选择口服避孕药的仅占6%。德国女性使用口服避孕药的平均年限为6.5年,法国为5.6年,英国为5.5年。在完成增添家庭成员的使命后,30%左右的欧洲女性选择绝育,这种不可逆、长效的避孕方法在中国、韩国和印度更为普遍,绝育者占所有避孕女性的1/3。
与口服避孕药的原理不同,做绝育手术、避孕套等都属于“屏障避孕法”,即阻止精子和卵子结合。此外还包括采用“杀精剂”、阴道隔膜、外用避孕药(膜/栓)等。中国用“杀精剂”的人微乎其微,且多为城市或未育妇女。
具备正常生育能力的男性每天几乎都能生产3000万精子,所以通过抑制精子发育来实现避孕是十分困难的。相比较之下,女性每月一般只排出一粒卵子,而且排卵又十分规律,控制起来要容易得多。
围攻精子的疫苗
与其他避孕方法不同,避孕疫苗是利用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形成避孕机制,和接种了牛痘不惧天花是一个道理。正是因为其潜在的独特优越性——具有抗生育作用、但不干扰其他生殖生物学功能,世界卫生组织人类生殖研究与培训特别规划署在1999 年12月确定,将免疫避孕疫苗作为高度优先产品进行研究开发。
那么,形成疫苗的关键物质在哪里?
普通的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疫苗保留了病原菌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当动物体接触到这种不具伤害力的病原菌后,免疫系统便会产生一定的保护物质,如免疫激素、活性生理物质、特殊抗体等。当动物再次接触到这种病原菌时,动物体的免疫系统便会依循其原有的记忆,制造更多的保护物质来阻止病原菌的伤害。
科学家们希望生育也能够像某些疾病一样通过注射疫苗实现免疫。但怀孕本身并不是疾病,疫苗自然不可能从病原微生物中产生。经过长期观察,科学家们发现,在精子和卵子的形成过程中,一些蛋白质和基因对它们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2008年,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的迈克尔·奥兰德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了 Eppin 蛋白质——它是人类精子外层的一种化学成分,对保持精子活性很关键。以 Eppin 为主要物质的疫苗注射进试验公猴体内后,调动了自身的免疫系统围攻精子,从而成功实现避孕。
研究小组选取了 18 只成年公猴分两组进行试验。第一组公猴被注射 Eppin 蛋白质后,有 7 只和母猴交配后全都没有后代。没有注射疫苗的9只公猴则有6 只做了爸爸。研究小组认为,被注射了疫苗的公猴体内产生了抗体,中和了精子中的 Eppin蛋白质,从而使公猴精子活力大减,射出的精液成了空包弹。而在停止注射后,第一组7 只未能生育的公猴,有5只恢复了生育能力。
重庆大坪医院和美国弗吉尼亚生育研究所自 6年前开始合作,他们将小白鼠作为试验对象,与北卡罗来纳大学的研究者不同,他们为小白鼠注射的是精子中的另外一种物质——高度特异且只作用于精子成熟后期的抗原受精素β,注射后小白鼠的生育力下降了70%,理论上对于多胎的小白鼠是70%,则对于单胎的人类则可能更高。
避孕疫苗和其他疫苗一样,也可以通过不同的“取材”实现同一个目的,印度国家生殖健康研究中心等世界上其他一些研究人员分别从精子中分离出不同物质,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
避孕疫苗的争议声
男用避孕疫苗迟迟未能进入临床阶段。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男性生育专家贝尔纳·罗巴尔认为,有几点疑问还未能很好解决,这也是争议声一直伴随避孕疫苗研究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抗体的副作用,一些精子的蛋白质抗体会破坏睾丸的其他细胞,引发炎症。去年重庆大坪医院和弗吉尼亚生育研究所的实验似乎解决了这个难题,他们称抗原受精素β产生的抗体只会附着在输精管中的精子上,并不会对睾丸造成影响。
另外一个疑问仍与男性巨大的精子产能相关,即疫苗必须能够促使机体产生足够的抗体,以使每次射精时产生的上亿个精子全部丧失活力,因为即便有一小部分精子逃出免疫系统的控制,它们也足能导致女方怀孕。而因为是男方在避孕期产生的精子,它们是否会存在某些遗传缺陷也不得而知。
最强的质疑是针对避孕疫苗的可逆性。理论上疫苗的效果都是暂时的,例如某种避孕疫苗,在连续注射三针后,人体内抗体即可以达到避孕的要求,且效果可以维持一年。但生命体都具有差异性,每个人抗体起作用的机制都可能不同,例如抗体何时开始起作用,何时减弱不足以实现避孕,这些都需要仔细研究;而抗体维持时间过长,甚至出现极端的不可逆的情况,这就是最糟糕的情况了。
女用避孕疫苗的研究进程并不比男用避孕疫苗顺利。科学家们将 hC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卵透明带作为疫苗的主要物质,通过血液中抗hCG抗体的浓度了解试验动物的生育能力,但免疫失败的比例仍较高,因此,距离人类临床阶段尚有距离。
科学界对女用避孕疫苗也存在争议,除了它的安全性和可逆性,一些人还担心由于管理上的不完善,避孕疫苗将被滥用,有的人可能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注射避孕疫苗。而且,一些人可能因为注射了避孕疫苗而放弃使用避孕套,这样一来反而间接扩大了艾滋病的传播范围。因此,世界卫生组织认为避孕疫苗的临床试验必须严格控制,只有实现100%的避孕效果才可将它用于临床。而这项新技术的应用普及,则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尽管如此,学术界大多数人对此还是持乐观态度的。尤其是对男性避孕疫苗,一旦它推广到市场,不仅有利于人类的生殖健康,还将给人们增加一个自由选择的空间,会对男女平等、两性关系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