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的就是科学——电子游戏的科学与科学家的游戏
标签:
新知客2月刊游戏核心报道电子游戏杂谈 |
分类: 文章选登 |
美国《时代》周刊2008年的50大发明创造为一款电脑游戏留了一席之地。在《时代》的页面上,《孢子》排在蒙特利尔自行车工程之后,人工合成基因组之前。这并不是说号称能让玩家创造一切可能生物的《孢子》,在科学的意义上已经超越了严肃的生物工程。也许我们应当这样理解:让游戏在“创意与科学中取得交集”的野心确实值得鼓励。
威尔·赖特,一个喜欢摆弄德雷克方程、读哲学书、卖弄科学术语的中年男人创造了《孢子》。这款游戏中充斥了“进化论”、“生命起源”、“虫洞”等等耳熟能详的科学假设。当这个男人带着正版游戏软件走进美国国家地理频道,与一群顶尖生物学家谈论游戏与进化论的关系时,可能会有人犯迷糊:这个游戏玩的就是科学吗?
可惜在玩家看来,《孢子》只不过在妖魔横行的游戏世界里提供了一种科学世界观的想象,它摆弄的科学概念并不见得比僵尸故事和上古神话高明。吸引他们投入游戏的,只有真正的游戏科学:引诱玩家沉浸在游戏中的AI难度和偶发性事件的函数设置。当然,更重要的还是新颖的创意。
科学本身不缺少创意,对大众而言,缺少的是出身草根的亲和力。已经有独具慧眼的科学家打算让科学回归游戏——对知识的学习和训练,换回公众对科学的关注。毕竟要与游戏争夺受众,科学也需要娱乐的发现。他们几乎可以说已经成功了,因为威尔?赖特便是从一个寻找外星信号的科学实验中获得了灵感,创造了拥有数几千万用户的《孢子》游戏。对他来说,游戏既是创意,也是科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