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有位老板对我说过一句肺腑之言:你要去适应你的老板,而不能指望你的老板来适应你。之所以称之为“肺腑之言”,是因为他是顺着这一金律坐上老板的职位的,而这句话也是他以前老板的口头禅。
他以前的老板也对他说过这句话。那时他刚进公司不久,对老板的工作方式不满,认为他不够果断,有点拖拉,从而延误了最佳时机。当然,他的老板并没有因为他的不满而发生任何改变。改变的是他自己。现在他也习惯于四平八稳的处理各种事件了。时机?宁可错过一个时机,也不能做错一个决策。
我也一直觉得这句“要适应老板”的话很有道理,直至最近遇到一位酒店业的新贵。他对这句所谓“金律”很不以为然:“我的下属的确在适应我,但我为了适应他们而做出的努力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
酒店业新贵努力的结论是:工资不能给得太高,比市场平均水平略高一点即可。给得太高,会被员工视为弱智,员工虽然短期内很开心,但从长远看则会缺乏对公司盈利的信心;给得太低,更不用说了,员工碰到合适的机会就飞走了。根据不同层次员工的心理需求,他制定出不同的策略,用最大的想象力满足员工们的心理需求。他每月给大堂扫地的阿姨、清扫房间的服务生过集体生日,身为总裁的他亲自为门僮点蛋糕上的蜡烛。“当他们不得不加班到深夜才走时,看在我给他们点生日蜡烛的情份上,一般都会放我一马,不再骂我了,更重要的是不再提出加薪或以跳槽相威胁了。”而对中层管理人员,他就高举“尊重他们,再尊重他们”的旗帜。大事小事,他都会找到特定的人商量,让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取其精华再揉进自己的意见,交给他们去执行。这个时候他喜欢对这些中层说:“你这个创意很好,继续把它贯彻下去!”让这些人误以为是自己在为自己打工,从而越发卖力。
善于用不花钱的办法适应员工的酒店业新贵的事业正在急速膨胀中,而奉着“要适应老板,不要让老板来适应你”为金律的公司也在稳健发展,不同的是后者只能用高额薪金或公司品牌来吸引员工。当他们的员工在因为“适应老板”而不得不加班的时候,是看在薪水的份儿上才放了老板一马的。这就是一味地让员工单方面适应老板所产生的代价。
金领朋友的意思是,会写点东西,再加上时装杂志的工作经历,组合成一种独特的竞争力——“会写点东西的时尚人士”。论时尚程度,我比不上时装编辑;论专业程度,我比不上财经记者。但若是论“懂点时尚,又懂点人文知识的编辑”,嘿嘿,对不起,我就不客气了。
金领果然不愧为金领,不仅善于审视别人身上的组合竞争力,更擅于挖掘自己的。比如他的日文+海事组合,让他在律师这个领域里独树一帜。“在海事这一块,律师圈里比我专业的多的是,但是海事案子里的日本客户,我就是做得最好的。因为他们的日文都不及我好。”显然,对于需要找海事律师的日本客户来说,与其找一个语言上无法沟通的一流的海事律师,不如找一个能够顺畅沟通的二流的海事律师喽。
当然,谁不知道最理想的组合是一流的海事律师加上一流的日文沟通能力?现实中的情况是,超人太少,凡人太多,能在一个方面稍微出色一点的人就已经凤毛麟角了,更何况兼顾两个领域?因此,如果老是觉得自己太平庸的话,就要考虑是不是要重新组合一下自己的素质。把那些平时被忽视的素质发掘出来,弱弱联合成一种组合竞争力,也许会是职业生涯中的神来之笔。
只是自己的优良素质还剩下多少没被开发呢?一个擅于批评和挖苦别人的朋友最近突然开了窍,在挖苦别人的同时,他不再执着于嘲笑别人的弱点,而是将重点转向自己身上相对应的那个长处。逻辑很简单,既然能够发现别人的不足,那么自己至少在这一项应该比人家好喽。在用敏锐的洞察力消极地对别人冷嘲热讽了十多年后,他终于把这个能力积极地用在自己身上。由此可见,自己身上蕴藏的优点,至少不比在别人身上发现的缺点少。
不自信的老板
其实不自信并不可怕。再能干的老板都有不自信的时候。明智的人会用种种方法弥补自己的不自信,当然这些方法并不包括偷看别人的电子邮件。
和我共事过的一位香港老板刚到大陆工作的时候,曾经很诚恳地对大家说:我对这边的文化不太了解,可能会在有些事情的处理上产生误会。如果有此类事情发生,请你们一定要告诉我原委,帮助我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
一个香港人就这样轻松打破同事的戒备。看似简单的几句话,其实并非人人说得出口。既然做了老板,怎么能够“不太了解”呢?事实上的情况是,就算当上地球之王,也会有“不太了解”的时候。而且,官越大,应该了解,而实际上却不了解的东西越多。
如果说香港老板采取的是“以无招胜有招”的手段,老老实实把自己暴露在同事面前,等着别人的援助的话,那么另一位从医药行业被猎头到时装行业的高层则采用了以静制动的策略。在最初的一两个月里,她拼命地请认识的朋友吃饭,了解这个全新行业的蛛丝马迹,每天把睡眠降到3小时,阅读这个行业参考书籍。结果她讲出来的术语和数据,居然让新同事都以为她是资深内行。虽然她新入行,而她的同事已经在这个行当里打拼了十数年。但至少在这一刻,新入行的人是自信的,而那位资深同事会突然地不自信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