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圆梦新疆(四):库尔勒——东归英雄与神秘部族

(2011-09-02 14:02:01)
标签:

库尔勒

蒙古东归

渥巴锡

罗布人

胡杨树

塔克拉玛干沙漠

旅游

分类: 游走感悟

    我的新疆之旅,从美丽的小城巴里坤开始,在另一座美丽的小城库尔勒结束。

    早就听许多人说,库尔勒非常宁静整洁,而且是新疆民族关系最好、社会最为稳定的地方。因此,在历经了吐鲁番的酷热和乌鲁木齐的拥挤之后,把这里作为新疆之行的终点,是一个理想的选择。更何况,库尔勒是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首府,我的身上流淌着蒙古血液,对这里自然更多了一分亲切。

    的确,库尔勒的街道特别干净,城市特别整洁,到处都给人清新祥和的感觉。没有大型工矿企业,没有拥挤的人流车流。高层建筑不多,城市绿地、花园和喷泉布满了小城。色彩纷呈的建筑和雕塑错落有致、搭配协调。城中满眼的绿树鲜花和红色、黄色、蓝色、白色的楼群掩映在一起,和干净笔直的街道掩映在一起,和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掩映在一起,让人感觉能瞬间释放所有的疲惫,获得在其他城市很难感受到的赏心悦目。夜幕低垂,市民们在清凉的晚风中漫步,在热闹的夜市里畅饮,在五光十色的喷泉边嬉戏起舞。这温馨安详的小城,犹如大漠深处的绿洲,怎能不让我这个来自拥挤喧嚣大都市的年轻人眷恋不舍、流连忘返。

 

    今天的库尔勒安详宁静,历史上的这片土地也曾经轰轰烈烈、气壮山河。公元1771年五月,是为大清乾隆三十六年,草原新绿的库尔勒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他们刚刚经历了万里跋涉,刚刚战胜了无数艰险。他们的首领叫渥巴锡,这个名字伴随着这次跋涉,永远载入了中华民族的英雄史册。

    他们是土尔扈特蒙古人,原本是大清王朝的子民,在半个世纪前,逐水草迁徙到了遥远的沙俄帝国伏尔加河流域,本想在这里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可沙俄政府却对他们横征暴敛、肆意欺压。于是,1770年冬天,这些成吉思汗的子孙们,在首领渥巴锡汗的率领下,举行了反抗沙俄暴政的起义。之后,他们开始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东归之旅。这支十七万人的庞大队伍越险山渡恶水,战酷暑斗严寒,一路不断躲避沙俄军队的追杀,不断迎击哥萨克骑兵的堵截,经过艰苦卓绝的八个多月,行程六千多公里,终于和前来迎接他们的大清将士相遇,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此时,他们的队伍已经从出发时的十七万人,减少到了不到八万人。无数人在倒在了东归路上,可是没有谁的脚步为此而停息,马背民族的坚定信念,让他们走到了终点。

    乾隆皇帝热情接待了他们,册封渥巴锡为“乌讷恩素珠克图旧土尔扈特部卓里克图汗”,汉译为“忠诚的旧土尔扈特部英勇之王”。四年后,渥巴锡汗因病与世长辞,时年仅三十三岁。他的后人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成为了今天新疆的蒙古人,成为了美丽的库尔勒、美丽的巴音郭楞的建设者。

    短暂的生命,写就了不朽的传奇。渥巴锡率部回归的英雄壮举,不仅感动了乾隆皇帝,感动了大清王朝,也震动了当时的西方世界。正如爱尔兰作家德尼赛在《鞑靼人的反叛》一书中所说的:“从有最早的历史记录以来,没有一桩伟大的事业能像上个世纪后半期一个主要鞑靼民族跨越亚洲草原向东迁逃那样轰动于世,那样令人激动的了。”

    他们凭什么,走完了没有人能走完的路?是长生天的护佑,是大草原的温暖,是游牧民族的刚强意志,是马背民族的坚毅勇敢,是蒙古人对故土的生死眷恋,是来自英雄祖先的沸腾热血、不灭信念。成吉思汗曾经从东方出发,远征万里,横扫欧亚。五百多年后,他的子孙们再次跨越欧亚,远涉万里,蒙古人的马蹄声,又一次掀起了历史的波澜。

    如今,在库尔勒市郊龙山公园山脚下,渥巴锡的后人们建起了东归广场,广场中央高耸着渥巴锡汗的铜像。跃马腾空,仿佛即将开始新的征程;目光炯炯,仿佛凝视着遥远的故土家园。铜像后面,巍然屹立着蒙古风格的东归纪念塔,永远护佑着这片美丽而安详的土地,守候着那段悲壮而温暖的历史。

    站在渥巴锡的铜像前,遥望着东归塔,敬慕之余,我的耳畔又想起了宛转悠扬、略带忧伤的蒙古古歌《鸿雁》:“鸿雁 / 向远方 / 飞过那芦苇荡 / 天苍茫 / 秋草黄 / 何处是温暖家乡……”

 

    我们形容很多西部小城,都会用“大漠明珠”、“大漠绿洲”这样的词汇,库尔勒是是名副其实的大漠绿洲。从乌鲁木齐到库尔勒,车行三百多公里,大多是沙漠,而从库尔勒再往南走,就进入了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所以,库尔勒是大漠边陲的小城。

    大漠,总会给人无限遐想。那长河落日,那缕缕孤烟,那长空雁叫,那队队驼影,那线条起伏的山丘,那沙海深处的清泉,似乎总隐藏着无数秘密,我到过内蒙、宁夏和甘肃的沙漠。这次走进了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汉译为“进得去出不来”。这里曾经留下了丝绸路上无数商旅的驼铃,留下了汉唐的烽火台和大清的将军塔,留下了土尔扈特蒙古人万里归国的足印,留下了科学家彭加木、探险家余纯顺永恒的背影。今天,它将给我讲述的,又会是怎样的故事呢?

    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深处,有一个早已干涸的著名湖泊——罗布泊,因为这里是许多探险家遇难的地方,所以广为人知。这次我寻访的对象,便与这个湖泊有关。那就是曾经在这里生活,后来又离开,但现在仍然隐藏在大漠之中,过着世外桃源般生活的“罗布人”。

    许多年前,还在上大学时,我在中央电视台的《中华民族》节目中看到过这个神秘的部族。记得当时节目介绍说,很难确认他们属于什么民族,只能说他们是一个独特的部族。和其它新疆民族从语言、宗教、习俗到社会生活却都有着很大的差异。他们在几百年前就生活在罗布泊湖,后来由于自然条件的恶化和疾病、战乱,他们不断迁徙,但一直没有离开过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他们不像维吾尔族那样耕种田园、养殖瓜果,也不像哈萨克人那样放牧牛羊,而是以捕鱼为生,以塔里木河里的鱼虾和沙漠野生植物为生。现在罗布人人数已经很少了,仍然在祖先生息的沙漠中捕鱼狩猎,保持着原始的生活习惯。

    这样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人群,当时就吸引了我。所以,来新疆之前,我就决定,时间再紧张,也一定要亲眼目睹罗布人和他们的村寨。

    前往罗布人村寨的路非常艰难,距离库尔勒市一百多公里,我们却在面包车上颠簸了三个多小时。原因是公路很快就到了尽头,通向罗布人村寨的路大都是沙土路。一路上沙地越来越多,车窗外不断腾起昏黄的烟尘,烟尘散去后,可以看到土路两边有许多干涸的湖泊和河道,里面是龟裂的泥沙。走了好久,司机告诉我们快到了,因为远远近近开始出现胡杨树的身影。罗布人,就隐藏在这大漠胡杨的深处。

    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感受胡杨,以前许多次听内蒙和新疆的朋友说起过。他们告诉我,胡杨是生命力最顽强的树,活着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年前不烂。望着它们挺拔的身影,我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感动,在这荒凉的天地间,只有它们,在向我们这些远方的来者传递着生命的信息,告诉我们这里并不孤独。大漠之中,它们显得特别高大浓郁、千姿百态,尽情展示着自己苍凉孤傲的美。有些老胡杨树,已经在这里站立了六七百年。六七百年啊,沧海桑田,只有它们,与这孤寂的大漠相伴。任狂风吹刮,任沙尘肆虐,哪怕枝叶已经稀疏,身体已经弯曲,却仍然坚定地站立在这里,凝望着每天的大漠晨曦、长河落日,默默守护着这片宁静与安详。

    那一刻,我似乎就已经看到了罗布人的身影。

    他们和胡杨一样,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在外人看来,这里荒凉可怖,但在他们眼里,只有这里才是远离战乱和灾难的世外桃源。一辈一辈,一代一代,罗布人的生命,早已和大漠胡杨融在了一起,和穿越大漠的塔里木河融在了一起,不可分割。所以,无论什么样的灾难和战乱,也不能让他们离开这里。想到中国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的日益城市化、现代化,本民族文化的渐行渐远,罗布人让我感到钦佩。一个民族的强悍,最终体现为民族文化的传承、本真生活状态的延续。而绝不在于这个民族的人都有了高收入,都住进了城市的高楼大厦,都使用上现代的先进设施。如果民族的所谓“进步”是以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丧失和原生态生活的消亡为代价,那么这种“进步”实质上是一种莫大的悲哀。

 

    在胡杨林中又穿行了许久,我终于看到了真正的罗布人村庄。

    一切都是木质的,胡杨木或红柳木。木质的寨门,木质的房屋,木质的渔船,木质的小桥,木质的图腾柱,木质的祭祀台。没有任何钢筋水泥的痕迹,没有任何现代工业的踪影。岩石上刻着壁画,图腾柱上绘着神像,这里一下子让你回到了很久很久以前,回到了人类文明的早年。

    我们寻访的这户罗布人家,是非常典型的罗布人家族。家中有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妇人,有两对中年夫妇,是她的儿子儿媳。还有几个年轻人,是她的孙辈。大约有四五间房,房屋非常简单,就是四面圆木搭成的墙壁加一个茅草屋顶,面积不过四五平方米,很像是外国童话故事里的“小木屋”。屋子里陈设很简单,就是桌椅床铺,加一个柜子或箱子。有电灯,但没看到别的家用电器。几间屋子围成了一个不太标准的四合院,中间有一块空地,边上还有一些比这些屋子更简易的两层或三层小木楼,应该是存放生活物品的地方,也可能是早年罗布人瞭望远处、保护家族安全的设施。

    老太太坐在家门口的一张罗布风格的床上,手里捏着一串珠子,一直念念有词,应该是在念诵祖先流传下的罗布经文吧。我仔细一看才发现,她是一个双目失明的老人。当地人告诉我,她一生都没有走出过这个村落,所以,从她第一眼看到这个世界,眼中的一切,就是大漠、胡杨和塔里木河,到最后一眼看到的,仍然是它们。这就是她的世界,也是许多罗布人的世界。

    老人身后,有一棵高大的胡杨树,显然比老人的年龄大得多。树上挂着一些带有原始宗教色彩的物事,比如盘羊头。我想,这棵树就应该是这个家族的保护神。老人童年时常在树下玩耍,现在进入晚年、双目失明,仍然和这棵树相依相伴,直到生命的尽头。

    家中其他的人都在忙着自己的事,妇女们在削红柳枝,为烤鱼做准备,老人的儿子在用斧子剁羊肉,他们自己没有羊,这些羊肉应该是从库尔勒买回来的。老人的一个孙子骑着摩托车从远处回来了,这辆摩托车应该是这个家庭中最现代、最昂贵的东西。车后面载着一只刚杀好的肥羊,脸上笑容灿烂,为即将到来的美餐而充满欣喜。所有的人,似乎对于我们的到来都没有太多的表示,是问了我们一句吃不吃烤鱼或烤肉。或许,因为时常有游客到来,他们已经习惯了;或许,他们并不太希望外面的人打破这里的宁静;或许,他们担心一批又一批的游人,会给这里的大漠带来垃圾,会让美丽的胡杨遭到破坏……

    我们品尝了罗布人风味独特的烤羊肉,是用沙漠中特有的红柳木串成,自然带着一种沙漠的味道。肉只考到七分熟,让你感受一些原始的气息。

    据说罗布人特别长寿,我们这次也见到了一位九十多岁但身体非常健康的老人。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里的空气特别纯净,这里的鱼虾和羊肉特别天然。但我想,一定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们与世隔绝的生活,使他们的思想特别单纯,生活特别简单,少了许多烦恼和担忧。当然,还有胡杨树的护佑,和大漠的锤炼,让他们的生命,比一般人更顽强,让他们的心态,比一般人更乐观。

    离开罗布人村落,我登上塔克拉玛干的沙山,夕阳下,这片土地特别美丽,特别让人眷恋。举目四望,天地那么辽阔,那么安详。

    再见了,新疆,愿你永远美丽,永远安详。不久以后,我还会再来将你探访……

 

美丽的小城库尔勒

http://s14/middle/4b1ef977gabef272e2abd&690
http://s7/middle/4b1ef977gabef29e81796&690
http://s3/middle/4b1ef977gabef2cfa17e2&690
http://s16/middle/4b1ef977gabef2fa5008f&690

 

蒙古土尔扈特部东归纪念广场

http://s7/middle/4b1ef977g7797ec365a06&690

 

渥巴锡汗铜像

http://s3/middle/4b1ef977gabef47d013f2&690

前往罗布人村寨的路上

http://s1/middle/4b1ef977gabef4cbcb720&690

 

胡杨树——大漠的骄子,生命的奇迹

http://s6/middle/4b1ef977gabefc4f7fb55&690

http://s8/middle/4b1ef977gabefc8c17957&690
http://s2/middle/4b1ef977gabefdee8a3c1&690

干涸的土地,珍贵的清泉

http://s15/middle/4b1ef977gabef9da7a97e&690

 

罗布人村寨大门

http://s3/middle/4b1ef977gabefe38802a2&690
http://s6/middle/4b1ef977gabeff1658555&690

罗布人赖以生存的独木舟

http://s6/middle/4b1ef977gabeff874d4d5&690

宁静安详的罗布人家园

http://s10/middle/4b1ef977gabeffc26adf9&690
http://s16/middle/4b1ef977gabf0008df58f&690
http://s15/middle/4b1ef977gabf003e1c9fe&690
http://s6/middle/4b1ef977gabf007e25035&690
http://s5/middle/4b1ef977gabf00b1c12d4&690
http://s14/middle/4b1ef977gabf00e17182d&690

九十五岁的罗布老人

http://s12/middle/4b1ef977gabf012bbdf9b&690

 

罗布人美食——红柳烤羊肉

http://s14/middle/4b1ef977gabf018e7854d&690

罗布人祭拜的神树

http://s12/middle/4b1ef977gabf6b494a67b&690
 

罗布人祭拜太阳神的之圣地

http://s10/middle/4b1ef977gabf020c6f619&690

简单质朴的罗布人墓地

http://s5/middle/4b1ef977gabf02635ebb4&690

塔里木河,新疆的母亲河

http://s16/middle/4b1ef977gabf0301ff1ff&690

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国沙漠之王,我新疆之行的终点

http://s2/middle/4b1ef977gabf6c9b976d1&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