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poetic.org.cn/2010-pic/meidanli.jpg
先贴一首刚收到的梅丹理的中文诗:
访九华山“地藏王文化园”的大铜像
梅丹理
4月8日到九华山参访“地藏王文化园”
瞻仰即将竣工的铜佛像
菩萨企立在山岚间,以达摩峰为后山
俨然一股自然之力所形造
空心的躯干不断传出敲打声
仿佛一座挺立在半空中的锻冶厂
里里外外正锻造着“相好光明”的色身
带着蓝色安全帽的工人在脚手架上走动
请不要把他们比喻成某一种“蚁科”的昆虫
因为他们的血汗是菩萨在此降临的因缘
鹰架的线条呈现一层一层的同心圆
用后工业的笔触描绘圣体周围的光环
法杖的顶端也突出弧形的对称结构
一看就知道是穿越虚空的能量束
还是插过队的陆健具有劳动者的眼光
说“这个脚手架拆下来至少要一个月”
我想爬到菩萨的脚下好好地拜三拜
但工地有工地的规矩,等下次来再爬!
这里的工作队伍属于“金螳螂集团”
看到此名,菩萨赐给我一个调皮的念头:
但愿金螳螂前面趴着一只钻石的蟋蟀
后面站着一只银色麻雀,而更后面
顽童已放下弹弓,立即成为摄影迷
全都凝结在那里,自然界的鸢飞鱼跃
全都成了庄严国土的珍禽、异兽、瑞人
走近菩萨需要足够的时间
因此把铜像设在旅游胜地
走近菩萨需要宽敞的心境
因此造出这么宽敞的文化园
把游赏、朝圣、健行融为一体
我对游伴发表了一段谬论
“在红尘看到这么大的空间
往往会奉献给超级的大商场
而商场代表的是人欲的堆积
因此我穿过时,会感到压抑
到了这里,觉得空间的意义不一样”
还是陆健能把煞风景的话题转开
说:“这个空间是让你发现
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
梅丹理是我的老朋友,我们相识于美国,他一直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位得道的隐士,一位与世无争的善良的人。每当我浮躁的时候,我会想想梅丹理,他无欲无求的精神世界,才会使他如此的逍遥自在。
后来我惊讶于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研究,当我看了他写的易经的文章(用中文写的),我简直吃惊到合不拢嘴巴,我们自己都快要忘记和丢弃的老祖宗的文化,在美国人这里被研究和传承的如此透彻,自己真是感觉很惭愧。
他日常也做一些翻译工作,他也为我翻译过稿子,非常的认真和完美。谁要需要翻译文稿和书我想也可以找他,价格很合理滴-水平是最高的。他经常在中国。
http://www.jyjy.net.cn/UploadFiles/Article/2010/10/201010191506480440.jpg
[梅丹理简介]
Denis Mair 梅丹理,
美国诗人,中英文翻译者,俄亥俄州立大学中文硕士,《台湾前沿诗选》(哥仑比雅大学出版社)的合译者,也是《当代中文诗歌选》(上海文艺出版社)的主要译者。他翻译的个人诗集包括严力的《造句的可能性》(香港银河出版社)、伊沙的《伊沙诗选》(香港银河出版社)、麦城的《麦城的诗》(英国Shearsman出版社)、黄贝岭的《旧日子》(波士顿倾向出版社)。曾任美国西部The
Temple诗刊的副编辑,于2004年参加策划华盛顿州的Walla
Walla诗歌节。于2006获得上海撒娇诗院的诗歌交流奖。2007年任南京艺事后素美术馆的驻馆顾问;2009年任北京上苑艺术馆驻馆诗人。他的英文诗集Man
Cut in Wood由洛杉矶山谷诗社出版;中文诗集《木刻里的人》由纽约惠特曼出版社出版。
贴一篇梅丹理的关于易经的文章:
老子所谈的‘负阴而抱阳’
梅丹理(Denis Mair)
《周易》是周朝初年的作品(有一部分内容可以追溯到商朝甚至更远),而老子《道德经》的成书年代要等到春秋末年或战国初年,相隔至少500年,但两本书的关系是千丝万联的。(*1)《道德经》第42章谈到生命的阴阳两面,可以帮我们对《周易》中那种浑朴的阴阳观获得深一层的了解。老子在这章里关于“负阴报阳”的说法,正是为我们打开《周易》生命观的一把钥匙。老子还有很多发挥《周易》的精辟见解,因此我喜欢把《道德经》称为《易经》的“第十一翼”。
《道德经》第42章是这样写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为孤寡不榖,而王侯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以为教父。”
“道生一,一生二”这句,讲的是〈系辞传〉里那种‘阴阳摩荡’的过程,从‘太极’生出两仪,再生出四相,一层一层地递进,产生八卦(还有64别卦)所代表的宇宙现象。负阴抱阳是生命体的基本形态:内部要抱稳一股纯阳的灵性,同时要承担物质躯体的包袱,才可活在这个世界上,才可成为(生)物。我们也许会问:阴和阳为什么是负和抱的关系?这不只是因为阴、阳可作为物质与精神的象征。阴之所以常常被划归为物质,是因为它有凝聚的特色。《易经》很多地方都反映到这点,比方说
坤初六“履霜,坚冰至”那种结冰过程是一种凝结,而〈像传〉解释为“阴始凝也”。还有〈文言传〉对这一爻的进一步解释:“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
阴是凝结的,而阳是扩散的。阴善于处在一个特定的地方,而阳是不定在的。如果把阴与阳孤立起来,阴的凝结只能是没有生机的自闭状态,而阳的扩散会成为一股与生命世界无关的空洞能量。最好的状态是让阳从阴的内部发生作用,像面粉里的酵母发成面包那样,若能这样,阳会把阴带活,同时阴会作为一种媒介,让阳的运行有实质的表现。如果把精神性的阳假设为一道灵光,要怎么让它投身于这个躯体呢?它在无形
界自来自去,不是很逍遥吗?如果要它降格投入物质体,对它来说好像是一种‘自损’,但正因为它愿意自损,才可能参与到更丰富的生命形态。到最后它会发现,当初人们以为‘有损于己’的事情,其实是有‘益’的,而那些一味地要求‘益处’的家伙,会被自己的贪婪带入死胡同。连古代的王者都懂得这个道理,自称为‘寡人’、‘不榖’,
他们希望自己能做到那种看来有损而最后有益的事。
问题是,阳的扩散特性也许还没有找到特定的方向。如果要它放下身段跟阴进入最优的互动,是要周旋一番。这个周旋过程要通过一种物质与精神之间的桥梁,那就是“气”。有了气的中介,精神与物质可以通消息,可以互相调适,最后可以达到同振共波的效应。但气不是说来就来的奴仆:需要一个适合它的环境,要引导它,所以要准备“冲”的条件。冲是一种虚极静笃的状态,只有处在这样的状态下的气,才能充分发挥它的调适作用。
古代道家对“冲”有特别的了解。“冲”是虚的同意词。列子是一位古代道家,他写的书叫做《列子》,而这本书作为道教的经典,也叫做《冲虚真经》。‘冲’不是顽强的空,而是让一些微妙的事情发生的空。‘冲’对任何东西的生成不会形成阻碍,因此按道家的奇怪逻辑,它也扮演生成者的脚色。让气在这种‘冲’的状态中运作,就可以达到阴阳的‘和’。这个‘和’不是单纯的和谐,而是道家喜欢谈的‘太和’(或者叫太初)。太和是生命的本源,是一种富有原创力的混沌局面。就个体生命来说,‘太和’可以理解为‘性灵’。
《易经》的〈乾卦彖传〉里也提到太和: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
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
这里的‘太和’是指个体生命的太和。(假想中的)宇宙当初也是从太和生成的,而宇宙的生成并没有一次性完成。原来的生成是大凝聚与大创意(物质与精神)的互动结果,而现在每一种‘品物’的生成,一样要在新的处境下演出凝聚与扩散的永恒主题。按照这样的宇宙观,物质与精神不是二元论的两种绝对质素,而是两种作用,在道体的每一个层次都以新的形态、新的规律性出现。这有一点像宋儒朱熹在《太极图说》的注解里说的:“盖合而言之,万物统体一太极也;分而言之
,一物各具一太极也。”
被认为仅仅属物质的东西,或许将来有一天,会被导入心力作用的范围。而我们认为纯属精神的东西,难说它什么时候会退化成物质作用的累坠。
有的注解说负阴而抱阳的‘负’是背离的意思,等于说阴是小人之道,我们要撇开它。这是废话!第42章谈的明明是阴和阳共存共进的道理。并且,要把‘负’当作承担来解,才合乎下面谈‘损’的内容。第42章里的‘负’字,很像第70
章里‘被’字的意思:“…圣人被褐怀玉”。
抱阳负阴在《易经》的体系里可以说是内阳外阴。《易经》有好几个以内阳外阴来象征健全活力的卦,比方说 复,是表示活力的萌发,还有
泰,是表示稳定安详的局面。
让精神的作用降格一下,接受物质的负担并带活物质,乍看好像是一种自损,但是要这样作才能活到最充分的程度。内在的精神力量充沛,足以跟别人交感,
但外表不要表现得太刚硬。(切忌让物欲充塞内心,以免‘抱阴’的局面。)用外部的柔性与人打交道并承受逆境,而不要把自己的阳刚强加于人。这就是抱阳负阴;这样才能真正让你的心活起来!“强梁者不得其死”是自我警惕之词。(希望它不是咒语!)老子认为这是各种铭言中最有分量的铭言,所以他愿意把它奉为‘教父’,
我也愿意以此为教父。
希望能读到更多关于他的文章的朋友请到他的网站:里面有中英文的。http://www.yijingpoetics.net/
那里还可以看他写的:幽谷中的困境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