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什么叫缘分

(2006-12-26 21:00:00)
分类: 纯属扯淡

我们俩1989年就认识了,那年我们都上小学二年级。如果我们俩是一男一女,那绝对是标准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更神的是,他的名字跟我就差一个字:易柏林。

 

一般人根据名字都会以为我们俩是亲兄弟,但闻名不如见面,如果你见过我们俩本人,就不会有这种误会了。柏林现在身高至少一米七八,而我的身高似乎早在十年前就因自然灾害停止更新了,仅凭这一点你就能看出我们不是一家人,虽然我们俩都很帅。

 

从二年级开始一直到小学毕业,我们都是同班同学。那时候我们俩学习成绩很好,考试总是交替拿第一名,反正不是他第一就是我第一。正因为如此,那时候我们俩的关系一直很微妙——不是太好,也谈不上不好。两个小屁孩年幼无知,别的没学会,学会了韩桥生语录,我们俩的关系借用一下韩大师的话说就是“场上火药味很浓,双方在场上你争我抢,在场下也是争风吃醋。”

 

后来上初中了,他一班,我二班,但两人的竞争并没有因此结束。照例每次考试基本上我是二班第一名,他是一班第一名,按年级排名的话我们俩也基本上能保持在前两名。初三的时候有点小变化,我们去了乡里(之前在村里)的中学念初三,两人又被分到同一个班。虽然初三的竞争比以前要激烈一些,但我们俩基本上也都能保持在前五名吧。

 

高中我们也在同一所学校,但不在同一个班。高二文理分科,他理科,我文科。由于文理科没有可比性,我们两人之间的“恩恩怨怨”也就暂时搁置到一边,双边关系开始进入到“和平发展、求同存异”的崭新历史时期。

 

巧的是高中毕业后我们俩又到了同一座城市上大学,我不得不相信这世上的确有一种神秘的东西叫作缘分。其实我也很奇怪,为什么我们两个人的关系始终若即若离,平平淡淡,一直都不是太亲密,按说我们有太多的理由成为最最要好的朋友和情同手足的好兄弟。大学四年,我们联系不多,甚至可以说几乎没什么联系。印象中我只去过他们学校找过他一次,我们四年一共只在一起吃过两顿饭。

 

2004年大学毕业后我们很长一段时间失去了联系,我不知道他还在不在北京,也不知道他是在继续读书还是已经上班工作。有一年春节回老家,我妈问我有没有柏林的消息,知不知道他去了哪里。我妈认为我和他作为这么多年的同学,理应知道一些彼此的近况。我摇摇头说不知道,我妈说听柏林他们家里人说他好像去了新疆,支援西部建设去了。我当时觉得很惊讶,但也没有去求证这件事,久而久之,我也以为柏林去了新疆。

 

时间转眼就到了2006年底,前几天我突然收到一条短信:柏燚(手机上当然打不出这个字),我是柏林,几年没见了,你住在什么地方?有空聚聚啊,咱们好好聊聊。

 

收到这条短信的时候我眼泪都快下来了,当时那叫一个感慨啊,我真没有想到是柏林,更没有想到他其实一直在北京,就在北邮上研究生。我们两个人一起长大,都姓易,而且名字如此相近,又做了多年的同学甚至是同班同学,如今又在同一座城市打拼,想想这么多年过去了,真的很不容易。啥也别说了,喝酒去!

 

在饭桌上我才知道他的确去过新疆,不过那是大学毕业那年暑假去新疆实习,实习了两个月后就回北京上研究生了。我们用家乡话聊了很多,也说了很多推心置腹的话。都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我们俩才是货真价实如假包换的正宗老乡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告别2006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