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认为很好学,却没读过几本书,到目前为止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我都未曾拜读。曾经硬着头皮试图攻下《简爱》,翻了二十几页还是一头雾水,只得放弃。直到现在我才勇于承认自己的孤陋寡闻,虽然还是有点不甘心。
上中学的时候我对小说的好坏有一个很龌龊的鉴定标准:随机翻开小说的前、中、后三部分中的任意两三页,看上两三分钟,如果找不到性爱描写,那么我很快就会将这本书列入“不值一读”范畴。
我读书很慢,一本书看了一年可能还看不完,现在想起来,这也许就是当初我考不上研究生的主要原因。最近一年来在翻周国平的散文,隔三差五地翻两页。我不光是阅读速度慢,而且记性还不好,看完就忘,加上又不喜欢用书签,所以导致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形:一本书的某篇文章看了好几遍,而其他的文章往往三过其门而不入。
很喜欢周国平的那篇《时光村落里的往事》。文中有一段话很能概括现代人的生活状态:“……时间就是金钱,生活被简化为尽快地赚钱和花钱。沉思未免奢侈,回味往事简直是浪费。一个古怪的矛盾:生活节奏加快了,然而没有生活。天天争分夺秒,岁岁年华虚度,到头来发现一辈子真短。怎么会不短呢?没有值得回忆的往事,一眼就望到了头。”
功利、浮躁,可能已经成为大家的通病,我也不例外。生活节奏太快了,已经没有思考的时间。整天重复一些机械化程序化的工作,几乎要崩溃发疯。
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也应该有点精神寄托,于是偶像就诞生了。我的痛苦就在于没有自己崇拜的偶像。我也喜欢一些明星,比如齐秦,比如张学友,比如罗纳尔多。但仅仅是喜欢而已,并没有到崇拜迷恋的程度,我也并不认为他们是自己的偶像。无意批评盲目追星的“有百害而无一利”,也不是在标榜自己的成熟理性。相反,我很向往那种崇拜一个人、为一个人疯狂的状态。那种状态大概是很幸福的,我想。
连偶像都没有,真是悲哀。
说不上来喜欢什么,只知道自己讨厌什么。我的长处不在于“肯定”,而在于“否定”。经常否定,否定之否定,最后相当于肯定,这大概就是我为什么能安于现状的原因。说白了就是学会了向现实妥协。
经常怀疑自己心理是不是很阴暗。一天早晨走在上班的路上,看到一个女孩的外套胸前印着四个英文字母:FCUK。睡眼惺忪的我咋一看还以为是FUCK,暗自惊叹现在的女孩真是开放。
另举一例:很多年前,我要去书店买本英语参考书。没去新华书店,而是直接去了那家新华书店旁边的“外文书店”。我倒不是认为外文书店的参考书更专业,而是冲书店的名字去的:因为我把“外文书店”看成了“处女书店”。真的非常非常佩服自己的想像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