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鲁迅亲情文化 |
分类: 新书序 评 跋 文章评论 |
70多年前,鲁迅先生说过:“中国的文人,对于人生——至少是对于社会现象,向来就多没有正视的勇气……”
当然,也有例外。
江苏省高邮市的汪凌先生,是我的文友,是中国散文学会、江苏省作协会员,是一个重情义、肯自省、敢于直面人生的人。近日,重读了他洋洋万余言、富有感染力的散文《凄风苦雨坎坷路》(见作家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之《中华散文精萃》一书),我感慨良深……
《凄风苦雨坎坷路》一文,作者一改平素为文大多清丽飘逸的风格,以流畅质朴的文笔,记述了母亲吕素英艰难又曲折、平凡又闪光的一生,用无比坚硬厚重的文字,为母亲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文章本是有情物,唯有情真方动人——这是我体验颇深,也多次强调过的一句话。《凄》文的感人之处,正在于作者那种真挚、强烈、充沛的感情渗透于字里行间,唤起了读者的共鸣。读者似能触知到作者热扑扑的心跳。慈母那种高尚、无私、浓重、绵长的舐犊之情,与孝子对母亲的敬爱、感佩、依恋、怀念之情,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思想的激涛、感情的风暴,席卷、震撼着读者的心灵,令人潸然泪下,又岂止是潸然泪下!
《凄》文的感染力,也来自于文章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来自于母亲多舛的命运。如此行文,就不单是写一个家庭的琐事了,而是放到了社会动荡的大背景中,在变故与发展中去描述母亲的性格与命运,紧紧牵动着读者的心,也使文章更深沉厚重,具有时代特色和生活气息。作者说:“我要以自己的笔,来真实地记录一个悲剧时代所给予中国人的生活遭遇和心灵痕迹;以自己的心,去温暖和抚慰我们灾难深重的民族……”这才是《凄》文的主旨。
《凄》文的成功之处,还在于文章思想的力量和母亲人格的力量。“文革”中,作者的父亲(化工专家汪仁度)含怨自尽后,身处逆境之中的母亲,在极度的艰难困厄里,坚强地面对一次次的打击与苦难,始终不改初衷,以全部的爱心与期望给予6个子女,并言传身教,处处做出表率。母亲人格的力量和人间的真、善、美,在文中闪耀着夺目的光华。
作者热爱生活。20多年来,他在《中国青年报》、《山东文学》、《新创作》、《当代人》、《当代小说》、《扬子晚报》、《作家报》、《雨花》等数十家报刊发表的300多篇(首)诗文,已作出了很好的说明。在《凄》文中,作者勇于自我解剖,在遗憾与自责中,引发出了许多思考。孝心、诚心、热心,真实、真情、真知,始终交融,不断升华,这是本文的又一个特点。
作为散文,《凄》文叙事抒情头绪虽多,时间跨度虽大,文章篇幅虽较长,但读来毫无拖沓沉闷与松散杂乱之感。这除了有引人入胜的内容与流畅优美的文字外,还得益于作者过硬的剪裁功夫:看似信笔写来,任感情奔泻,其实主线明晰,行文紧凑,有章有法,有板有眼。
自然界凄风苦雨在所难免,社会人生的“凄风苦雨”也屡见不鲜,人们应该如何去正确面对呢?我们不仅不能被它所吓倒、所击垮,对生活失去信心、失去追求,而且还应从中吸取智慧、力量与养份,在人生的旅途上认准目标,努力进取,甚至去“呼风唤雨”。从这个角度去讲,汪凌先生的《凄》文会给我们许多的教益、启迪与鼓励……
(本文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内蒙古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乌海市文联名誉主席、乌海市作协名誉主席、《北方作家》杂志主编,计有各类著作500多万字,曾主编图书、期刊约4500万字。)
当然,也有例外。
江苏省高邮市的汪凌先生,是我的文友,是中国散文学会、江苏省作协会员,是一个重情义、肯自省、敢于直面人生的人。近日,重读了他洋洋万余言、富有感染力的散文《凄风苦雨坎坷路》(见作家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之《中华散文精萃》一书),我感慨良深……
《凄风苦雨坎坷路》一文,作者一改平素为文大多清丽飘逸的风格,以流畅质朴的文笔,记述了母亲吕素英艰难又曲折、平凡又闪光的一生,用无比坚硬厚重的文字,为母亲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文章本是有情物,唯有情真方动人——这是我体验颇深,也多次强调过的一句话。《凄》文的感人之处,正在于作者那种真挚、强烈、充沛的感情渗透于字里行间,唤起了读者的共鸣。读者似能触知到作者热扑扑的心跳。慈母那种高尚、无私、浓重、绵长的舐犊之情,与孝子对母亲的敬爱、感佩、依恋、怀念之情,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思想的激涛、感情的风暴,席卷、震撼着读者的心灵,令人潸然泪下,又岂止是潸然泪下!
《凄》文的感染力,也来自于文章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来自于母亲多舛的命运。如此行文,就不单是写一个家庭的琐事了,而是放到了社会动荡的大背景中,在变故与发展中去描述母亲的性格与命运,紧紧牵动着读者的心,也使文章更深沉厚重,具有时代特色和生活气息。作者说:“我要以自己的笔,来真实地记录一个悲剧时代所给予中国人的生活遭遇和心灵痕迹;以自己的心,去温暖和抚慰我们灾难深重的民族……”这才是《凄》文的主旨。
《凄》文的成功之处,还在于文章思想的力量和母亲人格的力量。“文革”中,作者的父亲(化工专家汪仁度)含怨自尽后,身处逆境之中的母亲,在极度的艰难困厄里,坚强地面对一次次的打击与苦难,始终不改初衷,以全部的爱心与期望给予6个子女,并言传身教,处处做出表率。母亲人格的力量和人间的真、善、美,在文中闪耀着夺目的光华。
作者热爱生活。20多年来,他在《中国青年报》、《山东文学》、《新创作》、《当代人》、《当代小说》、《扬子晚报》、《作家报》、《雨花》等数十家报刊发表的300多篇(首)诗文,已作出了很好的说明。在《凄》文中,作者勇于自我解剖,在遗憾与自责中,引发出了许多思考。孝心、诚心、热心,真实、真情、真知,始终交融,不断升华,这是本文的又一个特点。
作为散文,《凄》文叙事抒情头绪虽多,时间跨度虽大,文章篇幅虽较长,但读来毫无拖沓沉闷与松散杂乱之感。这除了有引人入胜的内容与流畅优美的文字外,还得益于作者过硬的剪裁功夫:看似信笔写来,任感情奔泻,其实主线明晰,行文紧凑,有章有法,有板有眼。
自然界凄风苦雨在所难免,社会人生的“凄风苦雨”也屡见不鲜,人们应该如何去正确面对呢?我们不仅不能被它所吓倒、所击垮,对生活失去信心、失去追求,而且还应从中吸取智慧、力量与养份,在人生的旅途上认准目标,努力进取,甚至去“呼风唤雨”。从这个角度去讲,汪凌先生的《凄》文会给我们许多的教益、启迪与鼓励……
前一篇:6月20日三版
后一篇:青年作家刘子纬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