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生平第一次写“序”,有种“大姑娘上轿”的紧张与娇羞。可悲的是大姑娘我既没写过序也没上过轿,本来打算让于康教授代劳写个“合序”,结果那天他发来他写好的,我决定还是自己来吧。理由是康叔的觉悟和高度都远远在我之上,人家高屋建瓴提纲挈领文笔潇洒面面俱到,可话都让他一个人儿说了我哪里忍得了?!所以我决定还是自己来,把我关于这本书的小想法说一说。
很多人都有一边看《养生堂》节目一边记笔记的习惯,全家人一起回归学生时代,每天一小时的健康知识,写写划划、边看边实践,还可以在隔天晨练时和身边的人讨论一下昨天的学习成果。其实这个过程是很有趣且有意义的,但总还是不断有人建议:“你每天在节目里问那么多问题,为什么不把答案总结成书?这样大家都不用那么辛苦了……”
去书店转转,健康题材的科普书籍太多了。其实书就分两种:好看的和不好看的。要出咱就得出本儿好看的,要不多丢人。仔细想想,电视节目也分两种:好看的和不好看的。大家为什么喜欢我们的节目呢?因为我们真诚、贴近、生动,是聊家常一样地在聊健康。那为什么不出一本读起来像在看电视的书呢?于是……在出版社同事们的启发下,我非常不情愿地想到了他:修长的身材“修长”的脸、圆睁的大眼,机关枪一样的嘴——“康叔”!
对。就是他。协和医院营养科的于康教授。我们的组合被观众称为“于悦组合”,因为看了我们对谈(不如说是“互掐”)的节目都会很愉悦。为了这本书的诞生,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不得不“化敌为友”,和长江文艺的伙伴们不断碰面、探讨、辩论、延展,试图在文字层面突破电视呈现时的很多局限,给读者更全面精准的信息和更自然的阅读体验。
印象里写书是孤独的事,可这本书我写得很热闹。写的时候,身边必须有三四个人一起,因为每个字每个句子我都得大声读出来让身边的人听,问他们像不像在看节目,大家都点头或是笑了,才算过关。一切都为了文字的“可视性”。(待会儿你们在看的时候,大声读出我的部分,你就也在主持《养生堂》了。我保证效果一模一样。)这“可视性”也给康叔出了难题,他也付出了很多。此处省略对康叔努力写作的描述。
写这些字的时候刚刚过完蛇年春节。除夕的晚上,我们一家都喝了些酒,讲了很多平常没机会说的话。妈妈说她现在腰也疼腿也疼,爸爸一边吃饭一边哗哗哗地流汗,这是糖尿病末梢神经损伤的表现。父母在一天天变老,而我们成长的速度再快,也赶不上他们衰老的速度。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我能想到的,就是用知识去维护他们的身体健康。
这是一本充满健康知识的“相声体”营养书。感谢你买了这本“相声”书送给父母、也送给自己。健康从欢笑开始,这本书也只是一个开始,因为健康不止,“于悦”不止。
北京2013/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