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就业高考制度政治老师基丁中国 |
分类: 教育时评 |
每当我想起曾经教授过我的老师,我总会想起一部美国电影《死亡诗社》:纪念威尔顿100周年的开学典礼上,校长诺伦博士骄傲地追述着学校的辉煌成就,并让同学们牢记四大信条:传统、荣誉、纪律和卓越……新学期开始了。沉闷的氛围陈腐的说教,使得学生们倍感压抑。而教师约翰·基丁的第一堂课令大家惊诧不已,他把课本序言中某博士用数学坐标来分析诗歌的论述斥为"屁话",然后让学生们把序言通通撕掉。他不断用诗歌来激发孩子们的独立思考和自由思想,告诉他们要"抓住今天,及时行乐"。他站在桌子上念诗,他引导最胆小的学生托德在讲台上大声念出自己的诗。他让同学们重建了他上学时曾经组织的“死亡诗社”。
尼尔深受基丁的影响,他鼓足勇气出演了话剧《仲夏夜之梦》,面对父亲的阻挠,他坚定地说:“我生命中第一次知道我想做什么!而且第一次我决定去做!不论我的父亲让不让!及时行乐!”,演出成功后,他被父亲带回家,得到的是“我要你上哈佛,做医生”及转学的决定,当晚,尼尔自杀。
悲剧由此开始,学生们在学校的压力下,纷纷在基丁老师导致尼尔死亡的认定书上签了字,基丁也被勒令离校。一切恢复了最初教条式的学习生活,在基丁回来收拾东西,即将走出教室时,那个曾经最怯懦的学生托德忽然站在课桌上,大声说:“船长,我的船长!”以此为基丁送行。一时间,大部分学生都站在了课桌上为他们的“船长”送行。“谢谢你们,孩子们!”基丁深情地留下了一个微笑。
高考对于每位曾经经历过得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毁灭性的制度,中国填鸭似的教育教给学生的依旧是填鸭似的考试,当学生无法改变高考的现状,无法选择高考以外的生活的时候,他们所接受的高中教育就像威尔顿学校的信条一样:“传统、荣誉、纪律和卓越”在这些的背后,就是让自己的学生守规矩忽视自己的喜怒哀乐,忽视自己的喜好与个性,就像教育部让高考变成全民的运动,让读大学变成全民拉动经济的一部分,在这样的考试制度下,参加高考的考生无疑是被动和受伤的,他们每天所做的工作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最后争取考上一所好得大学,按部就班的从事自己未来的人生足迹。。。。。。
然而在大学生毕业就等于失业的现状之下,高考变得有些受伤了,读书无用论重新被提到一个高度,但这种高度不足以说明全国几百万参加高考的学子们都放弃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特别是城市里一大批的学生依旧延续着读高中上大学的模式。
可是很多高考生在延续这种旧式考试模式的背后,他们内心的烦躁与不安是很多家长忽略的问题,接受教育仅仅是让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走得更宽敞,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事,然而很多高考生即使考上大学也依旧是迷茫的,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他们从小就在这填鸭似的考试制度之下生活,他们的老师也是惟利是图的“老学究”照本宣科的讲课,教育他们的永远是上了大学前途一片光明。
这些高中老师很多时候以升学率为先导,很难深刻的去了解自己的学生,而参加高考的学生似乎也默认了他们不需要被人了解的事实,他们不敢做自己想做得事,不敢休息不敢玩耍他们唯一的工作就是学习再学习,这是一群在考试制度下被奴役的学生。
而当这批学生考上大学换了一个宽松环境以后,他们往往不适应大学的生活,他们会把大学看成他们唯一辛苦以后的养老院,因为他们接受了12年的考试教育,终于在大学里可以不用那么在乎考试做自己的事了,然后他们读完大学才发现自己后悔了,后悔不该放松警惕后悔不好好学习,拿个像样的文凭找工作。反之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之下,中国的高考制度不改变如何给孩子减负,如何让日益“网络化的孩子”健康的成长?
作者:海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