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当中国的高考教育制度不再"知识改变命运”
(2009-02-07 20:52:44)
标签:
就业考研教育制度命运款姐教育 |
分类: 教育时评 |
不管你是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与条件,十年寒窗苦读再所难免,“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样的梦境格局,也不是只有一个人在”头悬梁椎刺骨”。
当我们经历了万般艰辛磨难沼泽,进入我们理想或不理想的殿堂之门时,才发觉美梦与现实的差距,总在不经意间像我们描述着关于学业与就业之间相继错位的尴尬。
就连当今谁家孩子考上大学,已不再是让家长们值得欣慰的事,随之而来的是孩子一笔笔不菲的开销,现在的孩子没有低消费一说,似乎中国家庭出来读书的孩子,个个都是有钱的主,个个都是“款姐”“款爷”个个都懂得讲有品质的生活?
遗憾的是这种生活在享受4年以后,才发觉远方的路是如此的漫长而颠簸,甚至有的人高呼:上当了。后悔去上了这个大学,而后自己又上了一个不起眼无法满足自己消费欲望的工作。
好多学子悲叹之余,难免不感慨“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的荒谬,如同在他们眼里的有钱人,也不见得个个都是名牌,也不见得谁读了名牌谁就怎样?
更让我们感到痛心的是,当农村的孩子在“千辛万苦挤进独木桥”中脱颖而出,却发现城里城外都是一种难言述说的凄苦。
试问:他们内心的疼痛凝重又有谁知?他们在城市里的生活又有谁会明白?他们就业的不理想,直接引发的是很多农村的家长们,对自己孩子进行反面的教材,并告诉他们“读书无用论”。
当我们一再说大学生素质如何的时候?当我们一再说他们的知识积累一级不如一级的时候?难道我们这个社会,这个大的环境就没有责任了吗?
假如大学四年所学所用可以灵活的走上工作岗位,试问还有多少企业挑剔应届毕业生?假如大学四年的专业与学科满足了市场的需要,试问当代大学生们他们至于如此彷徨而绝望吗?
中国的教育体制感觉上似乎很完美,我们似乎一直在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里长大,我们似乎都是有文化有知识有品位有涵养的“四有青年”,似乎我们老师总是把大大小小的考试摆在我们面前,跟我们做着不同的大官梦,学者梦。
于是我们就苦苦的寻觅,不断的约束自己,不停的为自己加油打气在融汇贯通的转换我们的思想,当然我们的努力一样得到了回报,因为我们都是乖孩子,我们得上重点名牌为家族争光。
我们都得不惜余力的考上北大清华,那些自认为自己是世界一流,却不敢承认自己是二流的高校,我们都得盼望着早日出头升官发财传宗结代,因为这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从此过得很完美,我们的小孩又会接着我们的事业“重头再来”。
悲哀的是,随着我们不断成长,在学习与工作的岗位上变得模糊,在高校用金钻推起来的门里,找不到温暖与求知的渴求,反而让我们舒适过着生活,让我们提前进入“老龄社会”。
就在我们洋洋自得的瞬间,我们的梦醒了,因为我们必需得面对生活,必须得面对现实,蓦然回首我们不仅发现了“书到用时方恨少”,我们也体会到了“当知识不再改变命运”里的落败。
尽管我们讨伐过,也抱怨过,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国情,不得不顺应经济的发展,不得不在得失中明白,我们付出的与得到的,永远无法对等。
当社会在说我们这群大学毕业生是“垃圾”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说,帮我们制造“垃圾”,只知道收我们的钱,另我们颓废的“垃圾”教育制度,比我们更不是东西。
作者:海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