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小波:沉默得大多数

(2008-02-23 22:32:53)
标签:

杂谈

分类: 书评影评
 

读王小波的书总让人联想到关于食色性也的情节,当然这世间的事,无论是黑的还是白的,我们总会在精神与欲望的交错中做着一系列的思索与探讨。

当一个人有了思想欲望想法抱负或者一系列的奇思幻觉以后,突然发现原来活着是无比煎熬与痛苦的事,活着有时候比死亡更难受,这种难受是一般人体会不到的。

特别是对那种以思想与灵魂写作的人来说,他活着的痛苦与思考的痛苦是相互依存的,当一个人感性的情绪无法控制的时候,他理性的情绪有时会受到感性情绪的约束,所以他想到了死亡,想到了很多关于现实中的云云种种。

喜欢读书写作思考的人,他骨子里一定不会是个快乐的人,当然他也不一定会是个忧伤的人。我甚至一直主观的认为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是傻子,因为他可以一直活在他自己的世界里去想象着这个世界,但正常人不行,只要他来到这个世界,他一定得活在现实得世界里,去面对这个世界纷繁复杂的同时,又得督促着自己去适应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

提起王小波,很多人都会想到他那本《黄金时代》,想起王二的性史,想起他笔下所流露出来的独有风情,这不得不让我想起法国女作家杜拉斯,这是位特别的女人,因为特别,人们总会把她的经典作品《情人》与她自身的生活挂钩。

遗憾的是人们往往忘记了一点,文学作品一般都在生活之外在现实之中的,记得伍尔夫曾经在她的那本读书笔记里写到伊丽莎白时期妇女写作的艰辛与诚惶诚恐,那种压抑与被男性社会窥视的感觉足以让这位女作家感慨哪个时期女性文艺视角的残缺性与局限性。

就如奥斯汀笔下的乡村爱情,夏洛蒂笔下的家庭教师,一位作家生活的局限性注定一位作家文字与思想的局限性,莎士比亚之所以可以写那么多华丽戏剧与大气磅礴的战争题材小说,因为他所经历的东西与见过的市面远远在这些家庭女作家之上。

所以我们不难得知为何小波会在自己被下放的特定年代里写起了文革时间的性而没有去抒发文革时期的爱情,对于没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来说,我们永远也不会明白文革是什么样子,文革时期的爱情是什么样子,更别提文革时期像性这样难以启齿的话题。

当然小波在写王二性史的时候,他本人却在经历着那段特殊时期人与人之间相互的摧残与折磨,也许他认为这种折磨与压迫过于惨无人道,所以他想到了性,想到了发自人内心最本能的欲望,小波写王二的成长性史是写的相当成功的,甚至有人都在怀疑那是不是小波的私生活经历,就像有人怀疑杜拉斯的《情人》就是杜拉斯自己一样。

女性作家毕竟是自恋的,当一个女人年华老去的时候,她最想听到的还是她的情人对她说我依然爱着你,这是属于巴黎的浪漫,这是属于法国女性甚至世界女性的浪漫。

而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是属于一个男人在特殊年代里不为人知的成长经历,他透过王二的性史向我们传达着活着的不易与无奈,就像王小波在《黄金时代》题记里说得那样:智慧本身是好的。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在走着。死掉以后的事我看不到,但在我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件事,心里就很好高兴。喜欢王小波的东西,只因我们是沉默的大多数,为我们的信仰而存活着,为我们的思想而耕耘着。

作者:海菱 转载:署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