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梦之惊天秘密:狼狈为奸有恩怨

(2013-02-19 10:42:13)
标签:

红学

红楼梦

雍正

戴铎

阎崇年

分类: 红楼梦大揭秘

十七章  狼狈为奸有恩怨

http://s12/mw690/4b1adbfbtd60b8fecbf9b&690

笔者曾经提前爆料,作者于第四回书推出“胡芦案”,即有意把皇四子胤禛在第四回推到前台来。笔者也曾说,拐子、薛蟠和贾雨村三人共同完成了雍正“霸占”三个女儿的行动。“真应怜”被霸占、凌虐是既定事实,第四回书贾雨村的一连串表演不过是按了一下“确认键”罢了。第四回书有两大重点,其一就是笔者在上文所解读的“护官符”,它把“四大家族”的原型适时的推介给了我们,它把康雍乾三朝康熙皇帝诸子的四种政治态度呈献给了我们。其二是把雍正和戴铎这对恩怨主仆搬上了舞台。我们借助门子在贾雨村复职之初的优秀表现和巨大贡献,可以体会出门客戴铎在雍正谋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门子者,门客也。史学大家范文澜、蔡美彪等人均认为,雍正谋位成功,是得益于他的门客“满人戴铎为之谋划”。而以北京满学会会长阎崇年先生为代表的清史学家,并不同意这一观点。阎崇年一派认为,戴铎的聪明远远不及雍正的聪明,雍正无需借助戴铎的谋划,雍正登基与戴铎献计并无关系。但是第四回书的文本告诉我们,曹雪芹似乎倾向于范文澜的观点,因为“胡芦案”如何判断,几乎完全出自门子的“筹划”和“操纵”。那么历史上雍正与戴铎是一种怎样的真实关系呢?

康熙五十一年九月末,太子胤礽再一次被废,明眼人不难看出,再废之后的胤礽,政治生命是真的结束了。康熙皇帝几乎在废黜胤礽的同时,无情的打压了皇八子胤禩并且连带了老九胤禟,圈禁了皇长子胤褆,“冷藏”了皇十三子胤祥。对与胤礽交好的皇三子胤祉实行了“双规”,虽然最终免于追究胤祉的刑事责任,但已经把胤祉吓破了胆,再也不敢选边站队了。皇五子胤祺自来对谁做储君不感兴趣,皇十子胤礻我不入父皇的法眼,而老十四胤祯刚刚二十四岁,尚不足以担当大任。这时候最有资格亮肌肉的是皇四子胤禛,但他却躲在雍亲王府里面烧丹炼汞,养喇嘛,做法事。别人看到的雍亲王府一派乌烟瘴气;看到的皇四子胤禛,就是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对于雍亲王胤禛的“颓废”状态,第一个焦急不安的是胤禛的门客戴铎。康熙五十二年,戴铎以“本门之人”自称,给近在咫尺的主子上书近千言,力陈谋取大位之必要,坦言未雨绸缪之紧迫,代主子审度时势,权衡利害,周密计划,赤胆忠心跃然纸上。戴铎的书信其要点如下:

第一,戴铎首先分析了眼前的形势:皇父英明,兄弟众多,谁想争储谋位都十分困难。在精明的皇上面前显露出精明强干,难免遭到疑忌,表现的过于平庸,一定会招来皇父的不满乃至厌弃。兄弟们各有所好,众口难调;兼之现在储位空虚,他们各怀盘算,必有争竞;既不能深陷其中,又不能置身度外,好人难当啊。现代人看戴铎的话,好像那就是对胤礽被废的总结。因此他建议主子,所作所为要与其他兄弟有所区别,别的兄弟不知道孝事皇上,你要时时处处显示出你的孝心来;别的兄弟相互争斗,你要善待包容他们每一个人,“使有才者不为忌,无才者以为靠。”戴铎建议皇老四要做到的,也恰恰是胤礽没有做到的。

第二,对于皇上跟前的人,要破格礼待他们。这些人为你说一句好话,不一定能促成你的好事,但是他们的一句坏话,却一定能坏了你的好事。另外对于六大部和其他衙门的事,要尽量回避着,能不参与的最好不参与,能不知道的最好不知道。这一条看似轻描淡写,但却是“趋吉避凶”的法宝,也是既胤礽当年不屑于做的,也是眼下十分流行的官场潜规则。

第三,主子跟前的人,受主子隆恩,无不思想报答,况且其中必有一二才智之士,但主子不得大宝,我们自然无从表现。我们个个期望主子提拔,因此恳求主子“加意作养”(蓄势待发),“终始栽培”(培植势力),说不定在哪一天,我们的期望就会变为现实。有的人不知道书中贾雨村“玉在椟中求善价”的出处,从而把这七个字解读的匪夷所思惨不忍睹。其实在戴铎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至于本门之人,岂无一二才智之士,但玉在椟中,珠沉海底,即有微长,何由表现。”以戴铎之心理,他如皇四子胤禛一样渴望胤禛做皇帝,只有胤禛做了皇帝,他们这些雍王爷的奴才们才有表现的机会,才会“卖”个好价钱。第一回书两首咏月诗之间,贾雨村口占一联:“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体现的就是胤禛渴望皇位的心情,当然也包括戴铎之流希望胤禛做皇帝的祈求。

http://s2/mw690/4b1adbfbtd60b97fadaf1&690

戴铎的信,显然没有让胤禛高兴起来,反而是把他吓着了。大概是在第一时间,胤禛即给了戴铎回复,其中言词不无恼恨之意:“语言虽则金石,与我分中无用。我若有此心,断不如此行履也。况亦大苦之事,避之不能,尚有希图之举乎?至于君臣利害之关,终身荣辱之际,全不在此,无祸无福,至终保任。汝但为我放心,凡此等居心语言,切不可动,慎之,慎之。”

身为皇子,谁不想做皇帝?不想做皇帝的要么是傻子,要么是千真万确技不如人。心知肚明的事往往是不能说出口的事,但是戴铎恰恰说了出来。胤禛不得不为此多费口舌巧做掩饰。胤禛发现戴铎太“聪明”了,而且想当官想的快发疯了,他教给主子“装愚守拙”,而他自己竟然锋芒毕露,所以此人不可留居京城。此后不太长的时间,胤禛向康熙皇帝为戴铎求了一个福建的“道员”,把他远远地“充发”了完事。这个过程和结果,就是第四回书中贾雨村和门子表演的脚本。

现代清史学家和研究雍正皇帝的学者,大多认为戴铎献策是多此一举,因为戴铎的聪明远不及雍正的聪明。但历史事实告诉我们,这种推理似有过于武断之嫌:自康熙五十二年戴铎“献计”之后将近十年的时间里,雍正的所作所为与戴铎所献的谋位策略完全一致。笔者认为,雍正的谋位之路之所以走的那么便捷那么顺利,与戴铎的谋划是分不开的。不管雍正承认与否,起码是戴铎不失时机的“提醒”让胤禛更加坚定了谋取皇位的决心。

戴铎在福建任上时间不长,即开始频频给雍亲王写信,大倒苦水。尤其从康熙五十五年以后,一年数次,几乎每每声泪俱下,要求回京谋事。福建巡抚陈瑸到任后,按戴铎的话说是“一切陋规尽行裁割”,或许戴铎过去依仗曾经是雍亲王门客,偷奸耍滑打打马虎眼就过去了,但是陈瑸大概对戴铎“不惯毛病”,从戴铎的数封信中可以看出,戴铎之处境已经不是适应不适应的问题了,而是度日如年。但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胤禛也是咬紧牙关,就是不让他回京,并且还要时不时敲打恐吓他一下。

胤禛登基以后,戴铎满以为有了出头之日,但是雍正非但没有开恩,反而把他“解往四川任布政使”,后来又“发放与年羹尧军前效力”。大概“布政使”仅是一个过渡,安排到年羹尧军前才是目的。让这两个自己已经不太信任了的“亲信”凑到一起,互相监督互相制约,不失为一招妙棋。一个聪明的皇帝原本不必忌讳臣子的聪明,所谓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就是这个道理。但是一个聪明到凡事可以想在皇帝的前头,起码是可以和皇帝想在一起的奴才,那他就不能不让皇帝忌讳了。雍正与戴铎,就是曹操与杨修的翻版,说明戴铎的确聪明。

但是戴铎还真的算不上聪明,因为他从来就没有了解过主子。他太拿自己不当外人不说,他既高看了雍正的宽厚善良,又低估了他的冷酷无情。瞎人骑瞎马,不摔跟头才是怪事!因此戴铎的下场是不值得诧异的。戴铎的悲剧与“凤姐”(八福晋)的悲剧,起码有五分相像,都是一样的聪明,一样的“眼神不济”,一样的“算术不精”;不同的是,雍正与戴铎是狼狈为奸的主仆;雍正与“凤姐”(包括胤禩)是不共戴天的死敌。因此雍正对戴铎下手之时,保留了几分腕力;而雍正对“凤姐”夫妻,则是赶尽杀绝不遗余力的。

这就是“远远充发”与“散骨扬灰”的本质区别。

   

附戴铎的书信(掐头去尾):

当此君臣利害之关,终身荣辱之际,奴才虽一言而死,亦可少报知遇于万一也。谨据奴才之见,为我主子陈之:

皇上有天纵之资,诚为不世出之主;诸王当未定之日,各有不并立之心。论者谓处庸众之父子易,处英明之父子难;处孤寡之手足易,处众多之手足难。何也?处英明之父子也,不露其长,恐其见弃,过露其长,恐其见疑,此其所以为难。处众多之手足也,此有好竽,彼有好瑟,此有所争,彼有所胜,此其所以为难。而不知孝以事之,诚以格之,和以结之,忍以容之,而父子兄弟之间,无不相得者。我主子天性仁孝,皇上前毫无所疵,其诸王阿哥之中,俱当以大度包容,使有才者不为忌,无才者以为靠。昔者东宫未事之秋,侧目者有云:“此人为君,皇族无噍类矣!”此虽草野之谚,未必不受此二语之大害也。奈何以一时之小而忘终身之大害乎?

至于左右近御之人,俱求主子破格优礼也。一言之誉,未必得福之速,一言之谗,即可伏祸之根。主子敬老尊贤,声名实所久著,更求刻意留心,逢人加意,素为皇上之亲信者,不必论,即汉官宦侍之流,主子似应于见面之际,俱加温语数句,奖语数言,在主子不用金帛之赐,而彼已感激无地矣。贤声日久日盛,日盛日彰,臣民之公论谁得而逾之。

至于各部各处之闲事,似不必多于与阅也。

本门之人,受主子隆恩相待,自难报答,寻事出力者甚多。兴言及此,奴才亦觉自愧。不知天下事,有一利必有一害,有一益必有一损,受利受益者未必以为恩,受害受损者则以为怨矣。古人云:不贪子女玉帛,天下可反掌而定。况主子以四海为家,岂在些须之为利乎!

至于本门之人,岂无一二才智之士,但玉在椟中,珠沉海底,即有微长,何由表现。顷者奉主子金谕,许令本门人借银捐纳,仰见主子提拔人才之至意。恳求主子加意作养,终始栽培,于未知者时为亲试,于已知者恩上加恩,使本门人由微而显,由小而大,俾在外者为督抚提镇,在内者为阁部九卿,仰籍天颜,愈当奋勉,虽未必人人得效,而或得二三人才,未尝非东南之半臂也。

以上数条,万祈主子采纳。奴才身受深恩,日夜焚祝。我主子宿根深重,学问渊宏,何事不知,何事不彻,岂容奴才犬马之人刍荛之见。奴才今奉差往湖广,来往似需数月。当此紧要之时,诚不容一刻放松也!否则稍为懈怠,倘高才捷足者先主子而得之。我主子之才智德学素俱,高人万倍,人之妒念一起,毒念即生,至势难中立之秋,悔无及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