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王之望墓誌揭示陝西棄鎮、符離師潰與隆興和議背後的主使者都是太上皇帝

(2022-05-18 08:33:05)
标签:

转载

2000年,在浙江的一個名叫临海江南街道白岩岙村裡出土了一塊宋代大臣的墓誌。這塊墓誌的作者是墓主王之望的長子右承事郎王鏞親撰。在這篇兩千餘字的墓誌中,王鏞述說了乃父王之望的幾大功勞:吳璘陝西棄鎮,兩淮撤戍以及隆興議和。

一、時金人敗盟,調度百出,未嘗橫斂而軍民兼裕,田裏不知用兵也。以職事修舉,升太府卿。上皇曰:川陝用兵,朕全得一王某之力,幾如蕭何之在關中,朕當大用之。

 

二、隆興改元,請辭。夏,除集英殿修撰、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到荊南。複召,再除權戶部侍郎,江淮都督府參贊軍事,公累辭不獲。上深欲見公,促入覲。及對,上迎勞之,曰:吳璘用兵,全得卿力。因奏川陝事宜,往復數萬言。是時和戰未定,公於榻前指陳其說,疏讀至半,玉音稱善。於是論事至十一刻,即日留中。俄兼權直學士院,改權吏部侍郎。

 

三、公以軍興多事,欲依祖宗典故,移郊祀於來年,且請因此改元,上從之。時虜又侵犯淮東,公深以為憂,乃自請行,因就措畫,上許之。乃陛辭,上曰:卿且休去,只在此理會事;上皇亦不令卿去。公徑辭出,遂以參政行府,勞師江淮。公到京口,虜已深入,而流民數十萬,頗嘯聚,人心皇皇。公宣佈上恩,訓厲諸將,始有固志。先是,公建議貽書虜帥,遣介持往,以為所議不成,交兵未晚。而朝廷屢下督戰之令,將帥頗欲僥倖邀功,間有違節度輕出失律者。公既論奏,又力制之,以取萬全。未幾各罷兵,至今南北寧息者,皆公力也。


第一次是紹興三十二年秋,虞允文與王之望意見不同,王之望力請吳璘棄陝西之地以速和,虞允文則力諫朝廷棄陝西之非,由是朝廷兩罷之。但當時虞允文有大功於國,而王之望則不過是一個四川主管軍需的錢糧官。所以在紹興三十二年秋九月朝廷召還王之望時,高宗特地召見王之望,並許以大用。由是王之望替代虞允文為川陝宣諭使時,便力督川陝宣撫招討使吳璘棄鎮還河池以守蜀口。

第二次是吳璘棄鎮導致三萬多官軍被金人屠戮之後大怒,罷史浩宰相,王之望又以王大寶論劾被旨與祠。然王之望剛行之荊襄地界,朝廷復召王之望,讓他到張浚的都督府去任參議軍事。而從王鏞所撰乃父墓誌所云,則知以王之望為川陝宣諭使督令吳璘退師,全是出於太上皇帝的旨意,孝宗居然還沒有見過王之望,王之望川陝宣諭使之除,孝宗不過是簽名而已,不管他願意不願意,都由太上皇帝決策。而且,以王之望為江淮都督府軍事參議,也是太上皇帝的旨意,孝宗還是不曾見過這個人。所以,墓誌中才會有“上深欲見公,促入覲”之說。

第三次事件是幾十個太學生上書請朝廷誅湯思退、王之望、尹穡等人。湯思退是被當年十一月底就被嚇死了,而王之望則受到了太上皇帝的保護,沒有收到重大的責罰。墓誌中說:“乃陛辭,上曰:卿且休去,只在此理會事;上皇亦不令卿去”上皇亦不令卿去,可以證明王之望的任用去留都由上皇決策。

因為這篇墓誌是王之望的長子所撰,也就是一直跟隨在王之望身邊的大兒子,對於這些事件的記述大率不會虛構,也不肯以為上皇諱言。因為王之望之子自認這是利國利民忠君愛國的大功勞。

由此,讓洪適不給李顯忠、邵宏淵糧餉,暗中命邵宏淵自宿州圍城中退師,之後尹機論劾張浚,王之望、錢端禮等人誣告張浚,洪適奏言張浚用間花費太多,是否都出於太上皇帝的旨意?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