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隆興元年春吳璘奉旨棄德順軍後兵潰,官軍死傷三萬三千餘人,誰之過?

(2022-05-16 23:02:15)
标签:

转载

紹興三十二年夏秋間,江淮宣撫使張浚建言以李寶、張子蓋帥舟師以薄山東,為陝西吳璘之牽制。為了這一提議,張浚累疏其厲害,其後張浚在孝宗繼統之後被除江淮東西路宣撫使,朝廷以馮方、陳俊卿為張浚之副官,陳俊卿亦上疏言張子蓋率舟師沿海道北上山東可以牽制金人。其時翰林學士史浩認為不妥,理由有三,一是陝西州郡得之難以固守,二是我軍以牽制之方,金軍亦可以出兵荊襄和淮甸以為反牽制之策,三是張子蓋李寶出師山東無必勝的把握,有可能反致喪師辱國。於是,秋七月十八日有旨罷李寶措置海道。以舟師薄山東以為東西牽制之策被否決。

九月初五日,金元帥平定契丹叛臣之師在今蒙古地方追上了契丹亂臣,當時契丹叛臣有種八萬餘人,與金人戰不利,於是便西逃,奔西夏,十月中被金軍平定。志寧和樸馓忠義被旨還軍屯駐中原。十一月初一日,金主命樸馓忠義經略宋事,以大軍屯駐盱眙等地。

九月初四日,有旨令吳璘相度陝西戰守方略,可守則守,不可收則退師還河池以備蜀口。周必大日記裡說十月十八日,有旨令吳璘退師,但這份詔書找不到。十二月初四正是下旨,令吳璘班師守蜀口,吳璘接旨的日期在隆興元年正月初三日,具體內容不明。但吳璘接旨之後便燒毀宣撫招討司的所有文書,然後準備退師還蜀口。在動身之前,吳璘致書金陝西大帥合喜,謂宋帝遣使來頒旨,云兩國現和議,他奉旨退師,以後各守各境。但合喜收到吳璘致書認為這是一個絕好的機會,可以趁機消滅吳璘的有生力量,於是在正月二十一日吳璘之師離開德順軍之後,便邀擊於道,吳璘之軍因為是退師,以為金人不會來犯,故此毫不防備,反而是因為將士拖家帶口的,左顧右盼,不能自我捍禦,喪師三萬餘人,吳璘僅以身免。金史記錄的此次戰事是得宋軍首級五千餘。

這中間除了張浚反對棄鎮之外,另一反對棄鎮的是川陝宣諭使虞允文。但虞允文九月初四日即被罷黜,且令其赴吳璘德順軍商議軍事。據虞允文的奏疏,則虞允文抵達德順軍的日期大約在九月底十月初,然後便奉旨自德順軍起身還行在。

大約在隆興元年三月初,吳璘大敗的消息傳至行在,孝宗欲自淮東西向金人發動攻擊,朝議不能決,陳康伯史浩等人皆請召江淮東西路屯駐軍馬都督張浚詣闕議事,欲以決之於張浚,謂張浚國家元老,德高望重,可否北伐,則有張浚一言以決之。於是張浚便攜張栻自鎮江入覲,到四月初九行之杭州郊區,與被罪得祠的年兄周建利之子周必大之船相遇,周必大過船來拜見年伯魏公張浚,並與張栻結為兄弟。

張浚到闋入見之後,奉旨與大臣商議北伐之事,右丞相史浩與張浚論辯五日,不能決,張浚奏於孝宗,孝宗密令李顯忠、邵宏淵出師。因為李顯忠和邵宏淵是孝宗所認識的大將,他們在紹興三十一年車駕幸建康的途中高宗曾經特別召他們入覲,並將沿途大將一一介紹給孝宗認識。有趣的是,高宗他們一行在建康駐蹕數日,卻沒有讓孝宗與建康留守張浚等人見面相識,孝宗得識張浚是在紹興三十二年秋七月初五日張浚入覲時。

其後,五月中,殿中侍御史王十朋因為與史浩有憾,便首章論史浩擅令吳璘棄鎮之罪,以致史浩因此自請罷相與祠。

但令吳璘棄陝西之地這麼重大的決策,決不至史浩一人做出來的。畢竟當時陳康伯是左相,為了讓吳璘棄鎮,史浩還特意上書左相陳康伯。除了丞相之位,當時還有參知政事汪澈、張燾、知樞密院事黃祖舜、御史中丞辛次膺等人。如果這個決策是一個做出的而別人都反對,辛次膺是老資格,德高望重,可以論奏,張燾也是元老,孝宗和高宗都滿尊重他的,卻不見一言相阻。可見,這事當日朝廷反复商討的結果。而且,根據吳璘寫給金陝西左監軍合喜的書函,表明朝廷已經決策求和,朝廷已經統一了認識,所以才有棄地之舉。這個棄地的責任呢,也不應該由史浩、吳璘承擔。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